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7.11.10
编号:23964
农村啃老,父母有苦说不出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1月10日 生命时报 2017.11.10
     农村啃老,父母有苦说不出

    老人们多关爱自己,别为下一代而活

    受访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 姚 远

    本报特约记者 周 冲

    儿子一结婚,老父亲就背一身债;孙子一出生,就扔给老家的父母带。这样的事情,在农村很常见。“啃老”看似是家庭内部的私事,但实际上已演变成一种严重的社会现象。农村因为传统观念重,经济基础差,被“啃”的老人更加痛苦。

    农村啃老更加赤裸

    根据中国老龄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高达30%的成年人基本依靠父母的供养。农村中的“啃老”,更多表现在儿子身上。一些男性已经成年,具有谋生能力,但他们完全不会干农活或者怕苦怕累,等着父母盖房娶媳妇,父母甚至会为此欠下一屁股债。一些年轻夫妇俩都出去打工,嫌孩子麻烦,就把孩子全权交给了父母。他们依靠父母买房、出彩礼钱完婚,并以自己外出打工、积累小家庭资产为由,而让父母在家帮自己种田、带小孩、支付柴米油盐,进行长期性“啃老”。父母成了他们的全职免费“保姆”和可以随时取现的取款机。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姚远告诉记者:“在城市,啃老相对委婉一些,比如借了父母的钱买房不还,老人还有一定经济基础。但在农村,啃老的形式更为直接和赤裸,索要一切,被啃的老人甚至连养老本都光了。”

    一个愿啃,一个愿挨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的啃老并非子女对父母的“盘剥”,更多的是出于父辈的心甘情愿。究其原因,一是朴素的情感动因。父母认为,应该为孩子操心,能动就要帮”,抚育子女,看到子女不断成长直至成家立业,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心灵慰藉。二是示范效应。看到别人都给孩子买了房子,同龄人相互之间的交谈,亲戚朋友为了给孩子买房而借钱,这些都会产生示范效应。三是内外压力。若父母没能力给儿子买房,儿子会责怪父母没能力、耽误自己的婚姻,同村村民会评价这家父母“不成事儿”等等。

    姚远指出,被“啃”的很多老人在奉献子女的过程中收获了满足的幸福感,但千万不能以严重伤害生活质量为代价。

    老人也要“自私”一点

    近几十年来,包括农村在内,家庭结构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模式,即“父-母-子”的三角关系,这使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和重心。一方面造成家庭代际伦理上的缺失,使传统的孝心淡漠;另一方面也使越来越多的子女胆小、不能吃苦、群体意识差、适应能力差、经济条件改善缓慢,单身时就自顾不暇,结婚生子后更加入不敷出,终于形成了不可小视的“啃老族”。

    父母该放手时就要放手,不然后代永远不知道努力奋斗,不知道生活的不易。姚远建议,被“啃”的老人若实在招架不了,可多寻求居委会和邻居的帮助。年纪大了,无法承担太多压力,要多关爱自己,在人生的长廊中,只有另一半才是最重要的,不要为了下一代而活,学着自私一点。▲,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