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幸福家庭》 > 2018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227042
差生变学霸,竟是因为这种心理疾病
http://www.100md.com 2018年6月1日 《幸福家庭》2018年第6期
     前段时间,《杭州日报》报道称,邱女士上高三的儿子小秦这学期经常躺在床上唉声叹气,功课放任不管。情急之下,邱女士带着小秦到了树兰(杭州)医院精神卫生科。经过详细问诊,醫生初步判断:小秦需要进行抗抑郁治疗。回家服药两周后,邱女士传来喜讯:小秦这段时间像变了个人似的,学习很卖力,总成绩挤进班级前五,成了年级“神话”。邱女士赶紧打电话给医生报喜。谁知得到的答复是,赶紧带孩子回来用药治病。医生怀疑小秦患的并非抑郁症,而是双相情感障碍。果真,一周后小秦又不肯上学了,躺在床上说不想活了。

    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之所以叫“双相”,指的就是患者既会躁狂发作又会抑郁发作。通俗地说,就是情绪忽喜忽悲,因此双相障碍也被称为“躁郁症”“情绪的跷跷板”。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双相障碍的平均发病率为2%~3%,部分国家或地区可高达5%~7%。双相障碍主要发病于成人早期。大多数患者初发年龄在20~30岁,25岁以前发病更多见,发病年龄高峰集中在15~19岁。在中国,双相障碍患者占各类精神障碍患者总数的1%~1.5%。历史上不少政治、文化名人,如丘吉尔、林肯、梵高、海明威等均患有此病。

    时而狂躁,时而抑郁,循环发作

    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狂躁和抑郁常以反复循环、交替往复或不规则等多种形式出现。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兴趣与动力增加,言语行为增多;而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少、疲乏、思维行为迟滞等核心症状;也可能抑郁与躁狂同时存在,混合发作。

    双相障碍常表现为,躁狂发作持续1周以上,轻躁狂发作持续4天以上,抑郁发作持续2周以上,并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交往等产生不良影响。

    双相障碍患者自杀风险高达普通人群的10倍

    据统计,双相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倍,25%~50%的双相障碍患者有过自杀行为,11%~19%自杀身亡,年轻患者首次诊断后的第一年尤其容易发生自杀。

    一项大样本临床调查发现,首次住院即确诊为双相障碍的患者中,男性自杀风险为8%,女性为5%,在所有的精神疾病中居于首位。

    自杀可能发生在双相障碍的各个疾病期,患者处于抑郁期或混合期时有较高的自杀风险,躁狂期时要低一些。近几年有研究表明,当患者处于一种广义的混合情绪状态下,即自卑、无望、过度自责、易激惹等,会导致较高的自残风险。

    需要家属配合治疗

    由于双相障碍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所以需要强调长期治疗。首选的长期管理策略是药物与心理治疗结合。双相障碍患者在治疗时需要注重“三大原则”:综合原则、长期原则、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原则。

    综合原则是指采取多重手段,如精神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等措施,综合运用以提高疗效。长期原则是指患者需要遵从医嘱长期治疗,实现与病共存,提高生活质量。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原则,即鼓励家人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帮助患者提高依从性,减少复发。 (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