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430
编号:13659063
TEOAE与ABR联合应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观察与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0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430
     1.2 听力筛查程序

    新生儿2~5 d日龄TEOAE完成初筛,未通过者于生后42 d TEOAE+ABR复筛;复筛未通过者于3个月龄行TEOAE、ABR及声导抗检测并诊断性听力评估。

    1.2.1 筛查前准备 校准仪器;检查受试儿外耳道,拭净外耳道分泌物及胎脂等;筛查状态为自然安静睡眠状态,必要时给予10%水合氯醛(0.5 ml/kg)口服;选择大小合适的耳塞,轻柔放置于外耳道外三分之一处,其尖端小孔正对鼓膜,一人一塞。

    1.2.2 TEOAE筛查 丹麦MADSEN公司的Echo-Screen系列TEOAE筛查仪,短声刺激,声速率80次/秒,刺激强度70~80 dB pe SPL,信号叠加50~260次,测试频率范围1.0~5.0 kHz,环境噪声≤45 dB(A);筛查通过标准:两套缓冲存储器中的信号发生率≥50%,总反应能量≥5 dB pe SPL,3个以上分析频率信噪比≥3 dB。
, http://www.100md.com
    1.2.3 声导抗检测 丹麦MADSEN-OTOflexl00中耳分析仪,探测音为1000 Hz,正常标准:鼓室导纳图为单峰A型,鼓室压为4~100 mm H2O,声顺值为0.3~1.6 ml,外耳道容积0.5~1.0 ml。

    1.2.4 ABR检测 丹麦MADSEN公司IC-SEPSl2CH脑干诱发电位仪。背景噪声≤5 dB(A),刺激声为短声,脉宽0.1 ms、重复率21.1次/秒、分析时间10 ms、带道滤波100~3000 Hz,叠加次数1024次。电极安放:前额为记录电极,声刺激侧乳突为参考电极,眉间接地;极间阻抗<5 kΩ;ABR波V反应阈作为2~4 Hz的客观听阈,结果≤30 dBnHL为正常,>30 dBnHL为听力损失,分级为:31~50为轻度、51~70为中度、71~90为重度、≥91为极重度。

    2 结果

    2.1 筛查结果
, 百拇医药
    初筛率95.83%(2528/2638)、通过率为90.94%(2299/2528);需复筛229人,实际复筛159例,复筛率69.43%(159/229),通过率为94.33%(150/159),另外电话随访得知,56例在其他医院复筛,全部通过,其余14例失访,故实际复筛通过率为95.81%(206/215)。复筛未通过患儿在3个月龄内进行诊断性TEOAE、ABR和声导抗测检查,最后1例TEOAE、ABR均通过,3例TEOAE未通过而ABR通过为外耳道或中耳病变;4例TEOAE和ABR均未通过及1例TEOAE通过而ABR未通过而最终诊断为先天性听力障碍患儿,检出率为1.98‰(5/2528)。

    2.2 诊断结果

    复筛末通过的9例均接受诊断性TEOAE、声导抗、ABR检查,最后确诊5例为先天性听力障碍,检出率为1.98‰(5/2528)。其中1例为早产儿,其母曾有孕期病毒感染史,1例为出生时有窒息缺氧史,2例为高胆红素血症,1例为正常足月儿。听力损失程度:重度听力损失2例,中度3例;传导性听力损失2例,感音神经性聋3例;双耳2例,单耳3例,其中1例合并先天性单耳小耳畸形并外耳道闭锁。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我国新生儿听力障碍约为0.3%,新生儿听力损伤是由遗传、胚胎发育期、围产期疾病等多种因素引起。听障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的声音刺激,语言发育障碍,势必影响其情感、智力的正常发育。而新生儿听力筛查能早期诊断患儿听力障碍并进行合理的干预,对减少聋哑残疾发病率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提示生后72 h初筛,通过率高,可以明显降低需要复筛的比例[2]。临床工作中由于顺产妇多于生后48 h内出院,为避免漏筛和工作方便,多数医院往往在48 h内对新生儿进行筛查。虽然有的研究认为出生30 d后通过率更高,但实际操作性不强,而且会增加漏筛人数[3]。通过本组资料笔者亦支持生后72 h进行初筛相对合理。

    本组新生儿初筛率95.83%、通过率为90.94%,虽达到《新生儿及婴幼儿早期听力检测及干预指南(2009年草案)》所要求[4],但复筛率、复筛通过率及确诊率仍偏低,分析原因主要是笔者所在市是经济欠发达山区,新生儿听力筛查起步迟,家长对其意义及重要性认识不足,拒绝复筛或放弃随访者占较大比例。但值得庆幸的是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听力开展以来,初筛率从2010年前的78.02%提升到2010年后的95.83%,复筛率从58.72%提升到69.43%,复筛通过率由81.53%提升到为94.33%[5],取得了长期进步。但与发达城市的初筛率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还需进一步努力。
, 百拇医药
    研究表明ABR和TEOAE的联合应用被认为是目前有效的听力普遍筛查模式[6]。但在筛查过程中,二者都有一定局限性,假阴性和假阳性很难避免。TEOAE具有快速、简便、易操作、无创伤、灵敏度高,且对环境要求较低的优点,是新生儿大规模听力筛查的首选方法。然而TEOAE只反映耳蜗毛细胞的功能状态,不能检测蜗后病变而造成假阴性[7],同时受环境、中耳及外耳道因素影响,耳声发射能量易减弱或消失而出现较高的假阳性率[8],所以TEOAE适于初筛。ABR属于短潜伏期电位,可以反映外周到脑干听觉传导通路的功能状态,其与中、高频听阈密切相关,可准确评估受试者的听力状况,但其不能对低频听阈进行有效评估,所以单纯应用ABR易遗漏部分低频听力损伤患儿,尤其是中耳轻微病变者[8];加上ABR检测复杂、费用高、时间长,故临床上不适于大规模的听力筛查,多用于TEOAE初筛未通过者;另外,新生儿听力传导和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初筛未通过只是暂时性的,随着新生儿月龄的增长,神经系统逐步发育成熟后对刺激更加敏感,具有好转的趋势,听力筛查最终通过[9-10]。本组9例复筛未通过新生儿中,进入诊断程序后1例TEOAE、ABR均通过,3例TEOAE未通过而ABR通过为外耳道或中耳病变;4例TEOAE和ABR均未通过,1例TEOAE通过而ABR未通过而诊断为先天性听力障碍患儿,可以说明二者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听力筛查的敏感性及准确性,有利于减少漏诊和误诊。, http://www.100md.com(李昱颉 周文芳 陈志喜 刘娜秀 罗许勇 张金平 熊奇斌)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