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2年第2期
编号:13183930
溶栓和抗凝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5日 邓红星
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是内科常见的急症危症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在溶栓和抗凝治疗的疗效分析。方法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内科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尿激酶和低分子肝素进行溶栓和抗凝治疗,并对其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及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 d内,其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7、14 d内试验组NI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疗效评价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在传统内科治疗基础上采用尿激酶溶栓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溶栓;抗凝;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是内科常见的急症危症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增加。对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以往常采用内科常规保守治疗,有研究表明,早期对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采用溶栓和抗凝治疗可使阻塞的血管再通,挽救缺血部分脑组织,减少神经功能损害[1]。为探究溶栓抗凝疗法对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随机选取2008年2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08年2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12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34~76岁,平均(58.4±12.3)岁, 所有患者均经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梗死,均为急性期患者(发病时间6~48 h)。排除标准:经CT检查排除出血性脑梗死、脑水肿、脑肿瘤、脑动静脉畸形、大面积脑梗死伴有脑出血;脑栓塞;严重心肺功能障碍以及严重凝血障碍;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近一周内服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伴有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重度高血压患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