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骨科 > 骨折
编号:13758747
40例股骨疲劳性骨折CT、MR影像特点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36
     【关键词】股骨;疲劳性骨折;磁共振成像

    疲劳骨折又称应力性骨折,多见于士兵负重行军、跑步训练中。由于应力性骨折影响部队的正常训练,如发生骨折会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因此,应力性骨折的防治已成为军事训练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对2001年~2011年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40例股骨下段疲劳性骨折患者的CT、MR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1年~2011年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40例股骨下段疲劳性骨折患者,均行股骨下段CT和MR检查。该组病例均为入伍1年的新兵,全部是青年男性,年龄18~20岁,有负重长跑史,35例患者是在新兵连训练期间发生。临床症状:40例患者均出现局部微肿,局部疼痛、压痛及叩击痛,活动时加重,休息时减轻。其中15例患者局部触及硬性肿块。本组病例均经随访或手术病理证实。

, 百拇医药     1.2方法采用东芝16排CT机,层厚5 mm螺旋扫描。磁共振采用Maconi 1.5T超导磁共振机,柔软包裹线圈,层厚3 mm,层距0.5 mm,常规矢状位及轴位T1WI、T2WI及T2WI抑脂序列平扫,采用SE序列T1WI(TR/TE=500/25 ms),FSE序列T2WI(TR/TE=4018/112 ms),矢状位T2WI/STIR序列(TR/TE=4500 ms/80 ms,TI=150 ms)。

    2结果

    2.1本组患者中,疲劳性骨折均发生股骨中下1/3交界处后内侧,CT检查有20例发现斜行低密度骨折线,40例患者均可见骨膜增生,呈花边样或层状包绕股骨。其中12例可见骨折线,15例骨痂形成,30例伴有不同程度髓腔密度增高。

    2.2MR检查:T1WI中40例均可见低信号骨折线,T2WI抑脂序列呈更清晰的低信号信号影,T2WI中30例可见骨折线。所有病例均可见髓腔信号异常,T1WI中呈中等信号,T2WI中呈高信号,T2WI抑脂序列中呈明显高信号,与正常骨髓分界清楚其范围大于CT所见。花环状或层状骨膜增生和骨痂显示清晰,在MR中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本组病例均伴有不同程骨挫伤、软组织水肿,在T2WI抑脂序列中表现为高信号,骨挫伤在T1WI中表现低信号。
, 百拇医药
    3讨论

    军事训练中的训练强度、场地、训练鞋、训练方法等因素也决定着疲劳性骨折的发生率,过度的疲劳会使骨骼肌对骨的保护作用丧失,使应力直接作用于骨骼;高强度训练中,应力反复集中作用于骨骼,骨组织难以及时休息修复,微损伤反复积累最终导致骨骼应力集中点骨折。另外,不当的训练方法可能会增加不必要的疲劳性骨折。

    3.1疲劳性骨折致伤机制骨组织如同任何物质一样,有一定的内在特性。当力作用于骨组织时,不论是压力还是张力,骨内均受到应力作用。在生理范围内,骨骼受外力作用时,可发生弹性变形,外力去除后恢复原状。运动时下肢增加重复或周期性应力,当外力超过某一界限时,可发生显微镜下损伤,或称微损伤。间歇性或周期性应力增大时,这种损伤不断积聚,当超过肌体修复能力,微损伤的裂隙灾难性的增加到足够大时就会产生疲劳断裂,即骨的疲劳性骨折[1,2]。

    3.2疲劳性骨折CT表现横断位扫描辅助矢状位及冠状位重建时20例可显示低密度骨折线, 骨膜增生是诊断疲劳骨折的重要依据[3],在CT图像上股骨下段疲劳骨折的骨膜增生颇具特征性,表现为股骨下段后方单层、多层或花边样骨外膜增生,20例伴有骨内膜增生,表现为髓腔变窄。发病1~2周后出现骨痂,CT所显示为骨性骨痂,纤维骨痂无法显示,因此本组病例中15例有骨痂显示。因CT软组织分辨率的不足,本组病例有30例显示髓腔密度增高。对软组织肿胀显示不佳。
, 百拇医药
    3.3疲劳性骨折MR表现MR扫描可以直接进行多体位立体扫描,由于其具有极佳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对水肿的敏感性,因此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本组病例中,全部清晰的显示出骨折线,骨膜反应显示清晰,30例显示有骨痂形成,其中15例为纤维骨痂,表现为骨折线边缘中等程度的长T1WI、长T2WI信号,全部病例均可见骨折邻近骨髓腔内信号异常,邻近骨质水肿,T1WI表现为片状低信号,抑脂像呈明显高信号。抑制像中软组织水肿呈边缘模糊的高信号影。

    MRI在提高应力性骨折敏感性的同时,由于显示其病变范围远较平片广泛,也容易误诊为一些肿瘤性和感染性病变,因此应力骨折应与骨样骨瘤、慢性硬化性骨髓炎、骨转移瘤、骨肉瘤等鉴别。骨样骨瘤典型表现为夜间痛,口服水杨酸类药物减轻,而应力性骨折为活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减轻。骨样骨瘤瘤巢表现为透亮区,周围为反应性硬化区,其范围明显大于应力性骨折。慢性硬化性骨髓炎主要以硬化表现为主,范围广,常累及整个骨,动态变化慢。骨转移瘤多有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病灶多为散在性发病,大小、形态及部位不定。骨肉瘤多发生于长骨干骺端,以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骨膜反应不完整或出现Codman三角等[4]。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骨膜反应、骨髓水肿、骨折线、软组织肿胀是疲劳性骨折的特征性表现,MR在疲劳性骨折的早期诊断中 在敏感性反面比CT具有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第2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55.

    [2]Niemever P,Weinberq A,Schmitt H,et a1.Stress fractures in the juvenile skeletal system[J].Int J Sports Med,2006,27(3):242-249.

    [3]孙风霞,李玉侠,韩东明,等.胫骨上段疲劳性骨折CT、MRI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12):1672-1674.

    [4]张国庆,卢超,王锐.长骨应力性骨折的磁共振成像诊断[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7(1):49-50., http://www.100md.com(冯锐 王松 朱廷敏)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骨科 > 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