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胰腺疾病 > 胰腺炎 > 急性胰腺炎
编号:13765728
浅谈急性胰腺炎相关酶的检测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19
     【摘要】急性胰腺炎是胰腺的消化酶消化胰腺本身及其邻近组织引起的急性炎症,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治过程中,血尿淀粉酶是最常见检测的酶,除此之外,胰腺分泌的其他几种相关酶活性的测定,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也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胰腺炎;相关酶;检测

    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以急腹症为重要特征,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2]。由于它对各种脏器损害明显,故病死率甚高。临床病理常把急性胰腺炎分为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两种。在临床上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医生往往十分重视,这种类型不常见,但是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但是水肿型胰腺炎也不能忽视,如果治疗不及时它可以发展为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治过程中,血、尿淀粉酶是首选的检查指标,通常被认为是最具有诊断意义的,但是由于淀粉酶存在于多种组织器官中,许多胰腺外疾病淀粉酶(AMS)也可增高,因此,以下几种与急性胰腺炎相关的酶,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预后判断、疗效监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百拇医药
    2几种相关酶的检测

    2.1淀粉酶(AMS)胰淀粉酶由胰腺以活性状态排入消化道,是最重要的水解碳水化合物的酶,人体的其他组织如卵巢、输卵管、肺、睾丸、精液、乳腺等的提取物中都发现有淀粉酶活性,血液淀粉酶中主要来自胰腺、唾液腺,尿液中淀粉酶则来自于血液。血清淀粉酶升高常见于急性胰腺炎,是急性胰腺炎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在发病后6~8 h活性开始升高,12~72 h达峰值,3~5 d后恢复正常。淀粉酶活性升高的程度虽然并不一定和胰腺损伤程度相关,但其升高的程度越大,患急性胰腺炎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目前还都用淀粉酶作为急性胰腺炎诊断的首选指标,但其由于AMS存在于多种器官中,例如,急性腮腺炎时,血和尿中的AMS也显著升高[3],所以AMS诊断的特异性受到一定限制,还应该结合临床情况及其他试验,如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等测定共同分析,做出诊断。

    2.2胰脂肪酶(LPS)胰脂肪酶(LPS)主要由胰腺细胞分泌,随胰液进入十二指肠,进入血液的量很少,所以正常人血清中检出LPS处于低水平,在胰腺炎发作后,胰腺细胞被大量破坏,LPS不能进入十二指肠而反流入血,使血清LPS活力迅速升高,所以临床上,LPS可以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在AP早期LPS与AMS均升高,二者有较好相关性,但升高幅度LPS大于AMS,恢复期两种酶测定结果的符合率为82%,AMS正常而LPS升高者占11.5%,所以恢复期LPS的敏感性也高于AMS。在酒精性胰腺炎的诊断中,血清LP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优于血清AMS。部分胰腺炎患者血清LPS升高,而血清AMS活性正常,这更显示血清LPS测定的优越性,因此血清LPS测定对胰腺炎的诊断比血清AMS更有价值。
, http://www.100md.com
    2.3磷脂酶A2(PLA2)磷脂酶A2被称之为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关键酶”。胰腺腺泡细胞的自身消化与PLA2直接相关。AP早期即可升高,而且PLA2持续时间比血清淀粉酶长,所以该酶对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诊断是很有价值的。急性胰腺炎起病时,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胰管,胰蛋白酶原被激活,进而将磷脂酶原A2、脂肪酶原和弹力蛋白酶原激活,PLA2破坏腺泡细胞膜,将构成细胞膜的磷脂水解,生成溶血磷脂酰胆碱和脑磷脂[4],可以使细胞膜崩溃,导致细胞内的各种消化酶被释放出来,而使胰腺出血坏死以及全身各器官损害。

    通过临床资料已经证实,AP患者血清PLA2明显增高,增高的程度与胰腺的病理改变的严重程度正相关系,所以说,血浆磷脂酶A2不仅是诊断AP敏感的指标,而且通过磷脂酶A2的测定可监测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2.4胰蛋白酶胰蛋白酶是胰腺分泌的重要消化酶之一,人类胰腺细胞合成两种主要的胰蛋白酶,通常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即胰蛋白酶原-1和胰蛋白酶原-2,在分泌入肠道后被激活成胰蛋白酶。虽然胰液中含有大量的胰蛋白酶,正常时却很少进入血循环,健康人血清中存在的主要为游离胰蛋白酶原-1,没有游离的胰蛋白酶。急性胰腺炎时,血清胰蛋白酶和淀粉酶平行升高,其峰值可达参考值上限的2~400倍。
, http://www.100md.com
    综上所述,由于胰腺细胞分泌的酶有很多,如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磷脂酶A2等,在急性胰腺炎时,血液中胰酶水平显著升高,在临床上通常把淀粉酶检测作为急性胰腺炎的筛查项目,但由于AMS来源广泛、组织特异性差,所以AMS的诊断价值受到一定的限制。据报道在AP患者中血尿淀粉酶正常并不少见[5],因此,不能单纯检测一种酶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更不能用其中一种指标来阐明AP病理变化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变化。应该通过几种酶联合测定,再结合临床表现、影像检查等其他辅助检查,互相补充,从而提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和精确度,将误诊率、漏诊率、病死率降低到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祝惠民.内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2]周小军,卫金歧,赖人旭,等.柴胡承气汤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观察.中国中医急症,2010.01;

    [3]王同明.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周新,府伟玲.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5]张莉丽,姜伟,金洪波,等.淀粉酶正常的急性胰腺炎13例临床分析.齐鲁医学杂志,1999,14(1):65.

    【收稿日期】2011-05-03

    (本文编辑:陈春梅), 百拇医药(刘晓东)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胰腺疾病 > 胰腺炎 > 急性胰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