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4年第7期
编号:12666864
儿科支原体感染肺炎的临床对比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4年3月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7期
     【摘要】 目的 分析了解支原体感染肺炎儿童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011年3月~2013年3月本院治疗的60例支原体感染肺炎的儿童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3岁以下婴幼儿组21例, 3岁以上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组39例, 记录、分析、比较两组支原体感染肺炎患儿的肺部啰音、肺外并发症等的发病率。结果 婴幼儿组出现肺部啰音的为11例, 占52.4%, 出现肺外并发症的7例, 占33.3%;而学龄前与学龄期儿童组肺部啰音患者6例, 占15.4%, 肺外并发症19例, 占48.7%, 两组相比较肺部啰音与肺外并发症数据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支原体感染肺炎对于3岁以下婴幼儿主要以肺部体表现为主, 多出现肺部啰音现象, 而3岁以上患儿的肺部体征较少, 更易出现肺外并发症。

    【关键词】 支原体感染;肺炎;肺外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总结性的分析2011年3月~2013年3月间, 前来本院治疗的支原体感染肺炎的儿童患者共60例, 通过他们的临床资料, 发现年龄多在4个月~13岁间;其中<1岁患者11例, 1~3岁患者10例, 3~5岁患者23例, >5岁患者16例。3岁以下婴幼儿患者21例(35%), 3岁以上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患者39例(65%), 病程多为3~21 d 。
, http://www.100md.com
    1. 2 研究方法 通过观察21例3岁以下婴幼儿以及39例3岁以上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支原体感染肺炎患者, 在住院接受治疗的过程中, 发病的岁数, 发病的具体原因, 以及出现肺部啰音与肺外并发症现象的差异。并对60例患者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通过血液、粪便、尿液、心电图、胸片等常规相关检查, 检测MP-IgM的情况, 并详细记录分析, 以便对支原体感染肺炎患者特征进行比较[1]。

    1. 3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数据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相关的资料数据均采用百分比表示, 再根据数据间的对比使用χ2检验。如果数据结果统计得出P>0.05, 则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反之如果P<0.05, 则说明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2 结果

    观察分析21例3岁以下婴幼儿组的支原体感染肺炎患者, 发现其中出现肺部啰音的为11例, 占52.4%, 出现肺外并发症的7例, 占33.3%;而39例3岁以上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组的支原体感染肺炎儿童患者, 出现肺部啰音患者6例, 占15.4%, 肺外并发症19例, 占48.7%。将两组所得数据进行相对比较, 则发现肺部啰音与肺外并发症数据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本次支原体感染肺炎的儿童患者临床对比分析, 发现支原体感染肺炎的情况与患者年龄有很大影响[3]。临床分析发现, 支原体感染肺炎对于3岁以下婴幼儿主要以肺部表现为主, 多出现肺部啰音现象, 而3岁以上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的肺部体征较少, 更易出现肺外并发症。其中肺外并发症一般出现在发病后的7~10 d, 主要是以损害血液系统为主, 还包括心肌、皮肤、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关节、泌尿系统等损伤。同时, 支原体感染肺炎患者出现的肺外并发症, 通常表现出患者发热比较高、持续时间长, 偶尔会有呕吐、胸闷、面色苍白、头晕、抽搐等现象, 还会伴有心电图异常、白细胞增多、血小板下降、尿蛋白升高、胸腔积液、皮疹、肌肉酸痛等情况。

    对于支原体感染肺炎儿童患者采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 应该以大环内酯类的治疗为主要方法。而出现肺外并发症的患儿, 除了大环内酯类治疗外, 还要根据患者症状对症治疗, 采用维生素C和氢化可的松等进行治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很容易根据外在病症, 将支原体感染肺炎误诊为细菌性肺炎、风湿性肺炎等疾病, 延误最佳治疗时间, 因此需对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对患者的MP-IgM抗体进行检测, 及早发现病情, 进行有效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晓青.7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中国病案, 2011, 12(8):67-68.

    [2]蔡红兵.浅谈儿科支原体感染肺炎的临床对比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13):148-149.

    [3]郭爱萍.关于儿科支原体感染肺炎的临床对比分析.医学信息内. 外科版, 2009,22(9):801-802., http://www.100md.com(陈影 余燕红 陈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