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3期
编号:12195078
护理心理学在机采血小板献血前的作用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3期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心理学在机采血小板献血前的作用。方法通过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前的仔细观察,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对献血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结果心理护理直接影响献血的情绪及减少或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结论针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运用正确科学的护理心理学知识可以减少或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保护献血者身心健康,保证血液质量,保留住血源,促进无偿机采血小板队伍的壮大。

    【关键词】护理心理学;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血护士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带动了采供血事业的不断发展。无偿机采血小板作为无偿献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优良的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被越来越广泛地接受和应用。由于机采血小板受场地、宣传等因素的限制,大多数人对血细胞分离机及血小板的采集过程不了解,对采血环境的陌生感及对采护人员服务态度的不满和对技术的不信任均可导致献血反应的发生或永远不再献血。因此,多数献血者是在紧张、惶恐和焦虑中进行采集的,尤其是首次机采血小板者表现尤为突出。对此,运用护理心理学的方法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实施献血前心理护理可减少或避免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促进建立固定无偿机采血小板队伍起到重要意义。
, http://www.100md.com
    1献血者献血前的心理活动及特点

    1.1紧张、恐惧心理多数发生在第一次献机采血小板者。陌生的环境和人员让初次献血者产生距离感和排斥感,医护人员应针对每位献血者的心理反应强度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以和蔼可亲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讲解机采血小板的相关知识,耐心细致地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要求,使献血者感到安全和踏实,相应地产生“择护行为”[1],为之后献血过程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对采血器材不了解,尤其是机采时血液在体外循环,让献血者担心在献机采血小板时会传染上其他疾病。针对献血者不安犹豫的心理状态,医护人员应以积极热情的态度,扎实的专业知识,向献血者进行科学地讲解,告诉献血者血液中心所使用的耗材均为一次性无菌产品。另外,献血者多数会对献机采血小板后是否对身体健康有影响格外关注,医护人员应细致地介绍机采血小板的过程,耐心地向她们讲解血液生理知识,给献血者以安全感,让他们对医护人员更加信赖,无忧地接受献血工作。

    1.2惧痛心理怕痛型惧怕采血针头过粗,怀疑护士静脉穿刺技术不过硬,不能一针见血,穿刺二针,引起血管渗漏和血肿,产生惧痛和责备心理。晕针型看见针头或采少量血标本时,就发生晕厥,看见其他人献血或发生不良反应时,自己尚未采血或刚刚采血也出现连锁反应,以初次献血者多见。护士应以理解、尊重的态度对待,并嘱其深呼吸、放松心情,采用幽默法、分心法等方式帮助其进行调节;同时操作应轻、稳、准、熟练,以减轻采血所造成的疼痛,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加强献血者之间的交流,让已完成采集的献血者向未完成采
, http://www.100md.com
    作者单位:210003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机采科

    集的献血者介绍自己在采集过程中的心理及其感受,进行现身说法,缓解献血者的恐惧心理。

    1.3认知不当有些献血者由于对血液生理知识了解较少,认为机采血小板就是把血液中的“精髓”抽出来,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对这些献血者要向其介绍血小板的生理功能,让其了解血小板是止血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参与凝血,促进局部止血。人体中的血小板其存活期只有8~11 d,就是不献血小板,在正常情况下,它也会因衰老和消耗而死亡,而血小板生成期短,恢复快。我国规定健康献血者每六个月献全血一次,而机采血小板的献血员只需间隔一个月,这就说明献机采血小板并不影响身体健康,反而使血小板的再生能力增强。

    2机采护士采血前的心理活动及特点

    机采室护士每天面对的是装机、穿刺、下机这种重复机械的工作,往往会导致她们产生心理疲劳,滋生厌烦淡漠的情绪。从而产生对献血者漠不关心的态度,工作精力分散,导致部分献血者产生惧怕和孤独感。针对以上问题,血液中心应加强对采血护士的职业道德意识培训,科室负责人要注意观察采血护士的情绪变化,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帮助采血护士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坚决不把负面情绪带进工作中。让她们每天都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和蔼可亲的态度,熟练的专业技能迎接每一位到来的献血者。
, http://www.100md.com
    综述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来解决机采血小板过程中的心理护理问题[2]。实施采集前心理护理增加了医护人员与献血员之间的沟通,缩短了医护人员与献血员之间的距离。

    通过开展采集前的心理护理,体会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采护工作者不仅要具备常规的工作常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献血前的心理护理对于消除献血者心理障碍,降低因紧张诱发的献血不良反应,保证献血者的身心健康,全面提高血液质量,带动无偿机采血小板招募工作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郁秋.护理心理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李英,李萍. 护理心理学在无偿献血中的作用探讨.中国中医咨讯,2011,3(9)., http://www.100md.com(齐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