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21期 > 正文
编号:12163443
血栓通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25日 李春娥
第1页

    参见附件(2127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栓通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09年1月到2011年4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脱水、护脑以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d后,观察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血液流变学指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情况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 血栓通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血栓通;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血液流变性

    脑梗死是常见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治疗,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极大负担[1]。我院自2009年1月以来采用血栓通治疗脑梗死患者45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收治脑梗死患者90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提出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均确诊,无意识障碍、抽搐及严重全身疾病,近3个月无手术史,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52~78岁,平均(62.4±5.2)岁。排除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出血性疾病及出血倾向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脑梗死严重程度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脱水、护脑,预防感染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冻干粉针250 mg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血液流变学指标和不良反应情况。

    1.3 疗效标准 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1%~100%;显效:评分减少46%~90%;进步: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评分减少或增加<18%。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sup>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痊愈率为46.7%(21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7%(12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基本痊愈:46.7%(21);显效: 33.3%(15); 进步: 15.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7%(基本痊愈:26.7(12);显效: 37.8%(17); 进步: 22.2%(10)),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两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照组: 18.76±3.19; 治疗组: 14.06±3.28)均低于治疗前(对照组: 22.21±4.28; 治疗组: 22.52±4.34),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的全血比黏度、血细胞比容、血浆比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只有全血比黏度和还原比黏度低于治疗前(P<0.05)。

    表1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x±s)

    2.4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脑梗死是最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血栓形成致使血管的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流不通,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2]。血栓通是近年来常用的治疗脑梗死的药物,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三七皂甙,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血栓通能明显延长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度及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含量,缩短红细胞与血小板的电泳时间,血浆黏度降低和红细胞表面电荷增加使红细胞均匀地分散到血浆中,有利于血液在血管中流动[3],也有文献报道认为,血栓通能够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脑梗死有良好的治疗作用[4]。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2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