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7年第8期
编号:11527040
阿托伐他汀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24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7年第8期
阿托伐他汀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9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2周和24周时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1例失访,对照组3例失访。治疗后12周时阿托伐他汀组MMSE和ADL评分虽有改善,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24周时阿托伐他汀组MMSE和AD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6年)≤24分,总分30分,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0.5~2分,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能定期随访。排除标准:①存在可致痴呆的其他疾病;②有意识障碍、重度失语、精神病者;③严重的内科疾患。89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均符合上述标准,平均年龄(71.12±8.25)岁,男56例,女43例。既往有高血压52例,高脂血症24例,糖尿病13例,冠心病9例。将89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即阿托伐他汀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种、既往史以及治疗前MMSE和ADL评分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 http://www.100md.com
    1.2 治疗方法所有血管性痴呆患者均常规给予喜得镇改善微循环、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脑复康促进脑代谢及尼莫地平神经保护等治疗,并注重调整患者的血压和血糖水平。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商品名:立普妥,北京迈劲制药有限公司生产)40mg,QN,共连用6个月,所有入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均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检查。

    1.3 观察项目 由专业医学心理学医生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周及24周时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状况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

    1.4 安全性评价 对治疗中患者的各种不是主诉以及观察到的不良反应进行描述性记录和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 百拇医药
    治疗12周时两组患者ADL总分均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时阿托伐他汀组ADL总分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见表4)。

    2.3 安全性评价 阿托伐他汀组无1例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血常规、肝肾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合并冠心病者心电图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

    3 讨论

    血管性痴呆是指因多次卒中或长期慢性脑缺血等脑血管因素造成脑组织损害,导致大脑功能全面衰退,以记忆力、认知力、情绪和行为障碍为主要症状和体征的痴呆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发现,脑组织缺血性损伤是血管性痴呆的病理性基础。病理学和影像学均可发现血管性痴呆患者多发性皮质梗死,基底节、丘脑、海马、胼胝体、边缘系统、大脑半球皮质及白质等部位多发性腔隙灶和白质疏松。目前认为,血管性痴呆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炎症反应、自由基、胆碱酯酶和细胞凋亡等学说有关。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和预后相对于Alzheimer病效果好,且在一定程度上能通过对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的干预进行预防。

    他汀类药物是新一代调脂药,可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合成酶系中的关键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使胆固醇合成受到限制。他们的出现使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取得重要进展。近年来的资料表明,他汀类药物有不戊二烯中间体的合成介导的。临床和实验已证实,他汀类药物具有保护内皮功能、抗炎、抗血栓、抗氧化等多重作用。另外,他汀类药物还能通过阻止β-淀粉样蛋白形成和减少载脂蛋白E分泌而减少痴呆的发生,使这类药物在血管性痴呆患者(无论有无高脂血症)的治疗中具有令人鼓舞的应用前景。Hajjar等对655例老年患者的回顾性分析表明,服用他汀类药物者的痴呆风险显著降低,证明他汀类药物对痴呆有预防作用。 本组病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有显著差异(P, 百拇医药(张桂云  潘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