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188
编号:13590706
中医药治疗小儿感冒的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4月15日 《世界中医药》 20188
     感冒一词始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其中记载了医家使用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粘稠”,在此感冒为感受之意。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头痛》中开始把感冒作为病证名,《丹溪心法·中寒》记载:“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提出了治疗感冒的辛温、辛凉的两大基本法则。

    后代医家也从疾病传变、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角度丰富了中医治疗感冒的理论经验。明代医圣张景岳从本病的传变发展进行了论述,《景岳全书·伤风》中记载:“伤寒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传经络,即为伤寒,邪轻而浅者,止犯皮毛,即为伤风,皮毛为肺之合,而上通于鼻,故其在外则为鼻塞声重,甚者并连少阳、阳明之经,而成为头痛,或为恶寒发热。其在内则多为咳嗽,甚则邪实在肺而为痰、为喘。有寒胜而受风者,身必无汗而多咳嗽,以阴邪闭郁皮毛也。有热胜而受风者,身必多汗恶风而咳嗽,以阳邪开泄肌腠也。有气强者,虽见痰嗽,或五、六日,或十余日,肺气梳则顽痰利,风邪渐散而癒也。有气弱者,邪不易解,而痰嗽日甚,后延绵数月。风邪犹在,非用辛温必不散也。有以衰老受邪,而不慎起居,则旧邪未去,新邪继之,多致终身受其累,此治之尤不易也”。张景岳从六经传变和脏腑传变角度阐述了感冒发病进展,对后世医家诊治此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有医家从三因制宜的角度对感冒进行了分析阐述,治疗应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如《类证治裁·伤风》中记载:“其症恶风有汗,脉浮,头痛 ......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5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