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188
编号:13590775
瘰疬与淋巴结结核名称溯源及释义(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4月15日 《世界中医药》 20188
     瘰疬二字始见于《灵枢·寒热篇》。原文:“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黄帝与岐伯之间的问答句首次提出寒、热毒气滞留于脉致瘰疬、鼠瘘。《灵枢·痈疽篇》:“其癰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瘿”。《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陷脉为瘘,留连肉腠”。均言为此病。从形状、性质进一步说明此病由不易破溃到破溃成瘘的病程演变。可见《黄帝内经》对瘰疬、马刀并瘘有进一步认识。

    瘰疬二字,繁体字为“癳癧”。从其构字法中可以解释为二者均为病名,“纍”上面是畾(音雷)意即藤制的筐,编织网格不断,下面是用绳子系住而缠绕;“歷”是厂部内半包围上面双禾,下面是足一,仍然是一对一对连续生长的禾苗。厂部要比箩筐大得多。所以,瘰疬为形声字。言该病特点是累累成串,连续不断,大小不一,小瘰大疬,二者有别。近代《辞源正续编》解释瘰疬:患者皮内生核块为即淋巴腺肿胀之故,发炎时则化脓,多在颈项间其历久延下成串者,俗称疬串。亦有在腋间者。不难看出,用瘰疬来比如淋巴结结核更加贴切。

    13淋巴结核命名

    公元一世纪,古罗马学者老普利尼[7](G,Pliny,公元23—79年)在其所著的《博物史》引用很多民间通常用狐狸肺、蜗牛、萝卜来治疗咳嗽和瘰疬的药物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8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