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6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773383
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框架:Ⅰ/Ⅱ/Ⅲ类途径的构建(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2月1日 中国中药杂志2016年第3期
     [摘要]中西药物联合使用是国内医疗界和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热点之一。然而,对于这种联用所带来的中西药相互作用问题,虽然已经有很多文献报道和学术意见,但大多关注某些具体因素,而始终缺少框架性的认识,影响了临床合理性评价。实际上,临床治疗实践中药物相互作用的推断思路更为广泛和实际,且强调全局观念。基于此,该文系统梳理现有资料和大量实例,切入发生学背景(相互作用发生的环境和作用方式),将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纲领性地分为三大类重要且相互独立的途径。其中,“Ⅰ类途径”定义为体内或体外直接接触后的物理或化学反应,例如中西药物注射剂的联用(体外作用)、溴化物与含朱砂中药的联用(体内作用),此类相互作用的评估方法可能是广义酸碱反应理论。“Ⅱ类途径”定义为以药物代谢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为中间媒介的相互作用,例如活胃胶囊与阿司匹林的联用(吸收环节)、含香豆素类中药与甲磺丁脲的联用(分布环节)、甘草与苯巴比妥的联用(代谢环节)、山楂与呋喃妥因的联用(排泄环节),现有药代动力学理论可作为此类途径的评估方法 ......
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97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