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5921
甲骨文字集释第四五卷高清.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1月24日
第1页
第8页
第17页
第40页
第70页

    参见附件(25273KB,809页)。

     李孝定先生编述的甲骨文字集释第三卷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丛书之一,由李孝定编著,精品站提供甲骨文字集释第四五卷,甲骨文字集释共八册,此页面的是甲骨文字集释第三册,欢迎。

    甲骨文字集释第四五卷预览

    作者介绍

    李孝定先生,字陆琦,湖南常德人。民国七年(1918)三月一日,生於仙池乡花岩溪祖宅。三岁启蒙,从黄笙陔先生学,其後亘十四年,出则肄业於学校,归而习经史古文,文辞根柢,遂得厚植。十一岁高小毕业,成绩特优,入省立三中。民国二十四年,入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二十六年抗日军兴,随中大迁重庆,二十八年毕业。二十九年考取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逾岁入学,所长傅孟真先生命赴四川南溪李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寄读,三十三年,获硕士学位。随即受聘为史语所考古组助理研究员。三十四年,抗战胜利,先生负责筹办史语所复员图书古物运送工作,三十五年返抵南京。三十六年,借调南京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为专门委员,襄助李济之先生。未几,奉史语所命赴北平整理日人侵华时东方文科图书馆等处藏书。三十八年,史语所迁台,先生辗转归所,同年升副研究员。时傅孟真先生任台湾大学校长,召先生为中文系合聘副教授兼校长室秘书。1963年史语所晋升研究员,台湾大学同时晋为中文系合聘教授。1965年先生应聘为南洋大学中文系主任赴新加坡,1978年退休返台,重任史语所甲骨室研究员、主任。1988年自中研院退休,东海大学礼聘先生为中文研究所讲座教授兼所长。1991年,辞东海聘,而台大中文研究所复力请讲授文字学专题,以迄卧疾。

    李孝定先生学术简表

    1918年 1岁

    3月1日生於湖南常德。

    1935年 18岁

    入学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从胡光炜先生习甲骨文。

    1939年 22岁

    南京大学毕业,论文为《商承祚「殷墟文字类编」补》。

    1940年 23岁

    考取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

    1941年 24岁

    入学,傅斯年先生命赴四川南溪李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寄读,从董作宾

    先生专攻殷契。

    1944年 27岁

    毕业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硕士论文为《甲骨文字集释》。

    受聘史语所考古组助理研究员。

    1945年 28岁

    撰成〈小屯陶文考释〉。

    1947年 30岁

    借调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为专门委员。旋由史语所派赴北平负责整理接收日人研究

    机构之藏书。

    1949年 32岁

    史语所迁台,先生辗转渡海回所。

    升任史语所副研究员。

    1950年 33岁

    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先生聘为中文系合聘副教授兼校长秘书。

    1952年 35岁

    与王彝女士结婚。

    1956年 39岁

    出版〈小屯陶文考释〉。

    1959年 42岁

    辞台湾大学秘书兼职。

    始重撰《甲骨文字集释》。

    1961年 44岁

    发表〈释「衅」与「沬」〉。

    1963年 46岁

    升任史语所研究员。

    升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发表〈说异〉。

    1964年 47岁

    发表〈读契识小录〉。

    1965年 48岁

    出版《甲骨文字集释》。

    发表〈读契识小录〉之二。

    应新加坡南洋大学聘,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任史语所兼任研究员。

    1967年 50岁

    发表〈殷契零拾〉。

    1968年 51岁

    发表〈从六书的观点看甲骨文字〉。

    1969年 52岁

    发表〈从几种史前和有史早期陶文的观察蠡测中国文字的起源〉。

    发表〈从中国文字的结构和演变过程泛论汉字的整理〉。

    1972年 55岁

    发表〈汉字史话〉。

    发表〈金文诂林附录集释〉之一。

    1974年 57岁

    发表〈中国文字的原始与演变〉。

    发表〈金文诂林附录集释〉之二。

    1977年 60岁

    出版《金文诂林附录》(与周法高、张日昇合编)。

    出版《汉字史话》。

    1978年 61岁

    自南洋大学退休。

    回史语所专任甲骨文研究室研究员。

    1979年 62岁

    发表〈再论史前陶文和汉字起源问题〉。

    1981年 64岁

    发表〈从金文的图画文字看汉字文字化过程〉。

    1982年 65岁

    出版《金文诂林读後记》。

    1983年 66岁

    发表〈汉字起源的一元说和二元说〉。

    1985年 68岁

    任史语所甲骨文研究室主任。

    发表〈论玉篇增删说文部首-汉字新分部法初探〉。

    1986年 69岁

    出版《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丛》。

    1988年 71岁

    自中研院史语所退休。

    任史语所兼任研究员。

    应东海大学聘为中文研究所讲座教授兼所长。

    1989年 72岁

    发表〈符号与文字—三论史前陶文和汉字起源问题〉。

    发表〈戴君仁先生同形异字说平议〉。

    1991年 74岁

    辞东海大学聘。

    应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聘为兼任教授。

    发表〈从史前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探索汉字起源问题的回顾〉。

    1992年 75岁

    出版《读说文记》。

    发表〈从小屯陶文、甲骨文、金文、小篆、宋代楷书的六书分类比较看汉字发展

    的大趋势〉。

    1993年 76岁

    发表〈研究汉字起源与演变的几点心得〉。

    发表〈殷商甲骨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上的相对位置〉。

    1995年 78岁

    发表〈试论文字学研究的新方向〉。

    1996年 79岁

    出版回忆录《逝者如斯》。

    1997年 80岁

    8月24日逝世,享寿80。

    关于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甲骨文,是中华道统的文字之一。

    最早被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们找到,当时他们还不知道这是古代的遗物,只当做包治百病的药材“龙骨”使用,把许多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兽骨磨成粉末,浪费了许多极为有价值的文物,后来,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治病时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所在地。百余年来,当地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154600块。此外,在河南、陕西其他地区也有甲骨文出现,年代从商晚期(约前1300年)延续到春秋。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象形意义也比较明显。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字集释第四五卷截图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25273KB,8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