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9
编号:9013
07.《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欲海回狂》(三).pdf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0月21日
第1页
第6页
第13页
第23页
第37页

    参见附件(1901KB,45页)。

    

    《安士全書白話解》下卷《欲海回狂》

    周安士原著

    ·

    曾琦雲譯注

    欲海回狂集卷三決疑論目 录

    统论淫业类 1

    因果析疑类 3

    杂问防淫类 5

    受持破惑类 8

    胎娠差别类 11

    形灭神存类 14

    中阴异同类 19

    性学阐微类 21

    恶道缘由类 24

    婚嫁穷源类 26

    忏悔往生类 28

    如来应化类 30

    跋 35

    内典字义译注

    附录 40

    省庵法师不净观颂

    省庵法师四念处颂

    1

    统论淫业类(八问八答) 问: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而人类兴焉。则男女形体,实天地所生也。

    天地既生男女,又恶男女之事,是诚何故?

    答:男子有室,女子有家,父母大愿也。若不待父母之命,钻穴逾墙,则

    又恶之贱之。父母既尔,天地亦然。

    问:天地以生物为心。男女之道,生生之本也,苟其恶之,生生之理安在?

    答:生物为心者,盖言慈心不害耳,非以生育之多为贵也。天道若贵生育,则鸡犬猪羊,一乳数子。鱼虾之卵,累百盈千。较之人类,岂不更合

    天心耶?

    问:上帝既恶邪淫,当使世人皆生一类形相,壮年自然生育,则邪淫之本

    断矣。何为计不出此?

    答:吉凶祸福之柄,虽天实司之,然不过因物付物耳,初无私意于其间也。

    况男女之相,皆随其宿世之心所造。天既不能强天下之男女皆出于一

    心,又安能强天下之男女皆出于一相哉?

    问:男女之事,世人最秘,天地鬼神焉能一一知之?

    答:法界与心,原非二物。自心既知,十方世界悉知,岂特天地鬼神而已乎?

    水清而月现,鼠腐而虫生,何不细参其理?

    问:杀生者,令彼痛苦。窃盗者,令彼贫穷。其受罪报,固不待言。至于淫欲,彼此皆悦,庸何伤哉?

    答:彼此则皆悦矣,试问其夫见之,亦悦乎?其父母兄弟见之,亦悦乎?

    天地鬼神见之,亦悦乎?则悦者,不过一人。而切齿拊膺、怒目环绕者,遍虚空也。乌得无罪?

    问:然则较之杀、盗,毕竟孰重孰轻?

    答:杀者,痛苦难当;淫者,恶名难受。盗者,劫其养身之财;淫者,劫

    其养性之宝。因既不同,果亦各异。所以犯杀、盗者,如风火之疾,速生速死。犯邪淫者,如痨怯之症,难脱难除。未可分轻重于其间也。

    问:逾东邻垣,搂其处子,犹曰我作之孽也。至于奔女,彼乃自投罗网,纳之何足为罪?

    答:搂是何心?纳是何心?既可以纳,即可以搂。譬如彼有毒药,窃而食

    之者固死,受而食之者亦死。

    问:犯良家女,其罪诚重。至于婢媵,何足为罪?

    答:在彼受染之躯,则有贵贱之异。在我行欲之体,实无彼此之殊。妓女

    且有罪,况婢媵乎?

    統論淫業類(八問八答) 問:從原始混沌之氣,產生天地,有了天地,就產生四時,於是就誕生了

    人類[01]。如此看來,男女形體,實際是天地所創造的。既然創造了男女,又痛惡男女之事。這是什麼原故呢?

    答:男子有家室,女子有歸宿。這是父母的最大的願望。若不聽從父母之命,偷雞摸狗,私奔出走,則又使父母痛惡,認為太低賤了。父母既然如此,天地也是這樣。

    01. 《周易》系辭上:“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太極即是宇宙的本體,原始混沌之氣。兩儀

    即是天地。四象即四時。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2

    問:天地之心是要使萬物生長。男女相愛,是生命延續之本。若痛惡此事,好生之道在何處呢?

    答:上天有好生之德,是培養慈心,不濫殺生命,不是以生育之多為貴。

    天道若看重生育,那麼雞犬豬羊,一次就生乳數子。魚蝦之卵,成百

    上千,比起人類來,豈不更合天心嗎?

    問:上帝既然痛惡邪淫,就應當使世人都生一類形相,壯年自然生育。如

    此則邪淫之本斷了。為何不這樣辦呢?

    答:上天雖然有主宰人類吉凶禍福的大權,只因天貴人賤罷了,由宿世修

    福所得,他並不能憑個人意志創造人類。所以男女之相,都隨其宿世

    之心所造。天既不能強迫天下男女,都是一心,又怎能強迫天下男女,都是一相呢?

    補充:上帝判人吉凶禍福,就好比世間的法官。他是公正無私的,這是因

    他前世福德深厚所致。他的這種權利也是他前世所修來的。天也是六

    道眾生之一。雖然天在我們人類之上,表面上好像人都是上帝創造的,但這僅僅是從宇宙長河的一個階段來說。在無始無終的宇宙長河之中,上帝也在輪回之中,所以人修德,也一樣能作上帝。所以人不是上帝

    創造的。上帝不能創造人,當然也不能限制男女之相,更不能統一天

    下男女之心。

    問:男女私事,最為隱秘。天地鬼神,怎能一一知道呢?

    答:宇宙萬物不離一心之外,自心既然知道,十方世界也都知道,僅僅是

    天地鬼神才知道嗎?水清而月現,鼠腐而蟲生,為何不仔細參究?

    補充:人在娑婆,仍舊不離一心之外。人心渾濁,自然無神通,不能知道

    別人的隱秘事。但鬼神脫離物質世界的束縛,能夠看到人的思想。天

    神層次越高,知道的就越多。阿羅漢能知八萬大劫的事,至於佛已經

    與宇宙融為一體,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那麼人間的事就沒有一絲一

    毫能夠隱瞞他的了。

    問:殺生使彼痛苦,竊盜使彼貧窮。要受惡報,固不待言。至於淫欲,彼

    此都歡悅,何必制止呢?

    答:你錯了,彼此都會成仇。試問:他的丈夫看見了,歡悅嗎?他的父母

    兄弟看見了,歡悅嗎?天地鬼神看見了,歡悅嗎?如此看來,歡悅的

    不過一人。而切齒痛恨,怒目環繞的,遍虛空啊!怎能無罪?

    問:但是與殺盜比較起來,畢竟誰重誰輕?

    答。殺者,痛苦難當;淫者,惡名難受。盜者,失去養身之財;淫者,失

    去養性之寶。因既不同,果也各異。所以犯殺盜,如風火之疾,速生

    速死;犯邪淫,如癆怯之症,難脫難除。其中難以區分誰輕誰重。

    問:爬越東鄰之牆,摟抱人家的處女,可以說是我自己造的孽。至於私奔

    之女,是她自投羅網,接納又有何罪呢?

    答:摟抱是何心?接納是何心?既可以納,即可以摟。譬如別人有毒藥,偷竊而食,固然會死,接受而食,也一樣會死。

    問:侵犯良家女,罪過確實很重。至於家中婢媵,何足為罪?

    答:受淫之身,雖有貴賤之異,而我行欲之體,實無彼此之分。與妓女發

    生關係尚且有罪,何況婢媵呢?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3

    因果析疑类(八问八答) 问:大富贵人,往往多造淫业,何以不见有报?

    答:宿世善缘既熟,今世虽恶,尚当先享福报,留其苦于来生。譬如凶年之谷,得之往岁。今岁之荒,来岁受苦。善亦如是。(说本《业报差别经》)

    问:风流之事,偏与功名为水火,其义何居?

    答:风流之事,最损彼家名节,故亦受损名之报。

    问:好色之士,后世每堕女身,何以故?

    答:淫者意中,念念有一美女。情之所牵,其音容笑貌,常摹美女之娇态。

    以故阳气渐消,不觉形随心变。

    问:淫男念念想女,后世若必堕女身。则淫女念念想男,后世反可得男身矣。

    女何幸而男何不幸?

    答:转男为女,堕落也。转女为男,超生也。同造堕落之因,决无独受超

    生之果。譬如两人登山,一人过于视下,忽然失足。一人过于视上,忽然失足。视下失足者,固堕至山下矣。岂视上失足者,必堕至山顶耶?

    问:子息既从欲事而生,则多欲者宜多子,何以耽于色欲者,子女偏觉寥寥?

    答:其故有二:一者使尽男子之态,不应更生男子故。二者精液耗散,如

    鄙吝之人酿酒,米少水多故。

    问:世间之法,犹言罪不及孥,官不及世。若善者克昌厥后,淫者殃及子孙。

    则为善人之后者,何以享自然之福?为淫人之嗣者,何以受无妄之灾?

    答:宿世修善,投作善之家享福。宿世造恶,投作恶之家受祸。莲华不发

    荆榛之干,偃鼠岂出龙象之胎?

    问:修善得贵子,理也。但其人与我有缘,方来托生。万一福之称者,缘不合;

    缘之合者,福不称,奈何?

    答:无量劫来,欲报我仇者,不计其数。欲报我恩者,亦不计其数。善以善应,恶以恶应,不患无转移之法。

    问:险恶之人,固当无后。彼持斋奉佛,发心出世者,何以往往无嗣?

    答:险恶者无后,刻薄之孽报也。修行者无后,清净之福报也。世间不肖子孙,贻祖父以死不瞑目者,何可胜数?大圣大贤,犹不能顾后,况其他乎?

    即使世世得象贤之嗣〖象贤,能效法先人之贤德〗,而淫杀之业,人

    所同有,究本寻源,孰阶之厉?所以修行人,具大智慧,求大解脱,既欲舍此凡躯,并求断此凡种,俯视尘世,瓜瓞(dié)螽(zhōng)斯〖 比

    喻子孙众多〗,嚼蜡无味。譬如有人前世为猫,产一猫子,必欣然爱之。

    若转世为人后,识得此猫,是吾宿世所生,见其盗鱼捕鼠,必切齿愧

    恨矣。岂尚愿其猫种不绝,源源产乳哉?

    因果析疑類(八問八答) 問:大富貴人往往多造淫業,為何不見有報應?

    答:宿世善緣已經成熟,今世雖惡,也應當先享福報,將苦果留到來生。

    譬如雖在凶年,但有儲備糧,可以順利度過。若今歲田園荒蕪,則來

    年就會受苦。( 見《說本業報差別經》)

    問:風流之事,偏偏與功名水火不相容。道理在何處?

    答:風流之事,最損名節,故受損名之報。

    問:好色之人,後世常常墮落作女身。為什麼?

    答:淫者意念中,念念有一美女,情之所牽,他的音容笑貌常摹仿美女的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4

    嬌態。因此,陽氣漸消,不覺形隨心變。

    問:淫男念念想女,後世常常墮落為女身。那麼淫女念念想男,後世反而

    可得男身了?

    答:轉男為女是墮落,轉女為男是超生。同造墮落之因,決無獨受超生之果。

    譬如兩人登山,一人只看下邊,忽然失足,一人只看上邊,忽然失足。

    只看下邊的固然會掉到山下,難道只看上邊的,失足就會掉到山頂嗎?

    問:兒子既然從欲事中生,那麼多欲的人就應當多子。為何沉迷於色欲的人,子女偏偏稀少呢?

    答:有兩種原故:一是沉迷女色,已失男子之態,不能再生男子;二是精

    液耗散,如貪吝之人,釀酒米少水多。

    問:世間之法,罪過不牽累到妻兒,作官不延伸到後輩。若好人留福後代,淫者降禍子孫。為何好人的後代享自然之福。淫人的後代受無妄之災

    呢?

    答:宿世修善,投作善之家享福;宿世造惡,投作惡之家受禍。蓮花不會

    生荊榛之中,老鼠怎能出龍象之胎。

    問:修善得貴子是定理,但此人與我有緣,才來托生。萬一福相稱,而緣不合,緣相稱,而福不合,怎麼辦?

    答:無量劫來,想要報我仇的,不計其數;想要報我恩的,也不計其數。

    善以善應,惡以惡應,不怕無轉移之法。

    問:險惡之人,固然應當無後。那些持齋奉佛,發心出世的人,為何也往

    往無後呢?

    答:險惡者無後是刻薄的孽報;修行者無後是清淨的福報。世間不肖子孫,使先祖先父死不瞑目的不可計數。大聖大賢尚且不能顧及後代,何況

    其他人呢?即使世世得賢嗣,而淫殺之業,人所共有,究本尋源,誰

    是禍的根源呢?所以修行人,具大智慧求大解脫。既然想要拋棄凡軀,並求斷此凡種,俯視塵世,乃是凡夫所居之地,味如嚼蠟。譬如有人

    前世為貓,產一貓子,必欣然接受。若轉世為人後,識得此貓,他是

    我宿世所生,看見他盜魚捕鼠,一定切齒痛恨了。難道還希望自己貓

    種不絕,源源不斷嗎?

    補充:大智慧人,要走出六道輪回,徹底斷絕淫根,哪還希望自己有孝子

    賢孫呢?這些人是真正的解脫者。當然,求世福的人,就願望自己

    家業興旺,有賢能之後,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所以,看破塵世是

    火坑的人,就會走上出世的道路。從小就出家的高僧,他們當然就

    沒有後代,難道他們是沒有福報的人嗎?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5

    杂问防淫类(十问十答) 问:《普门品》 云:“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何为其然也?

    答:色是迷津,佛乃觉路。觉之破迷,犹灯之破暗,此定理也。孔子曰:“苟

    志于仁矣,无恶也。”不其然乎?

    问:梦中所见天榜,名次往往奇验,固无所疑。但世间每一国土,有一种字体。

    则天上必别有天书,凡眼不识。凡眼若识,岂天上反奉人间之字耶?

    答:梦中天榜,皆由自心感通。自心但有此方之字,无天书之体,故所见

    亦唯此方之字耳。譬如梦中闻鬼神语,南方人梦,音同南方,北方人梦,音同北方也。

    问:夫妇恩爱者,后世还为夫妇否?

    答:譬如水上浮萍,林中宿鸟,缘至则合,缘尽则散。

    问:宿世有缘,故为夫妇。既为夫妇,其缘更深。何以后世,反不能相聚?

    答:两人后世,能保其皆得人身乎?即皆得矣,能保其年相若,福相等,地相近,一为男,一为女乎?

    问:六天福德,愈高愈重。六天欲念,愈高愈轻。理固然矣,但谁人见之?

    答: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观寡欲者享厚福,耽色者遭奇祸,其理自晓。

    若必目击之而后信,则愚孰甚焉。

    问:六天欲念,虽渐至轻微,不知还因此堕落否?

    答:但有欲念,无不堕落,如《正法念处经》说。经云:“天中大系缚,无过于女色,女人缚诸天,将至三恶道。”

    问:罗汉应化凡间,示有妻子,何以不受业报?

    答:孽由心造,罗汉已断凡情,烦恼从何著脚?譬如钗裙,日附女人之体,不作女人之想,钗裙岂有罪孽耶?

    问:修仙术者,用采补之法,谓可长生,信然乎?

    答:神仙虽在七趣中,未出生死,然非清净解脱,不能陟其阶梯〖陟(zhì),上登〗。岂有纵心淫秽之场,反受长生之报者乎?现在惑世诬民,来

    生地狱种子,必此人矣。

    问:淫秽之事,与长生之术,二者固同冰炭。独讶杨贵妃,几覆唐室,何

    以死后成仙?

    答:谁见其成仙者?纵有宿福,流入仙趣,然福尽必堕恶道。古德云:“饶

    汝作仙人,恰似守屍鬼。”何足慕哉?

    问:七夕长生殿,夜半所私语,固昔人之寓词也。但刘阮遇仙于天台,牛

    女订期于霄汉,又何称焉?

    答:此乃稗史妄传耳〖稗(bài)史,指文人杂记遗闻琐事之书〗。六天欲念,较之世人,真有云泥之隔。若据稗史所传,何异凡夫薄态?后人袭谬

    仍讹,嘲调神女,唐突天孙,口业无边矣。

    杂问防淫类(十問十答) 問:普門品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為什麼會這樣呢?

    答:色使人迷路,佛使人覺悟,好像黑暗中的燈光,這是定理。孔子說:

    如果有志於求仁,他就沒有惡了。不是這樣嗎?

    問:夢中所見天榜,名次往往奇驗。固然無須懷疑。但世間每一國土,都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6

    有一種字體。那麼天上必定另有天書,凡眼不識。凡眼若識,難道天

    上反奉人間的文字嗎?

    答。夢中見天榜,都由自心感通。自心只有此方文字,無天書之體,故所

    見就只有此方的文字。譬如夢中聽到鬼神說話,南方人夢,音同南方,北方人夢,音同北方。

    補充:佛說,大千世界,唯心所造。懂得了這句話的含義,一切問題都解決了。

    問:夫婦恩愛的,後世還作夫婦嗎?

    答:譬如水上浮萍,林中宿鳥,緣至則合,緣盡則散。

    問:宿世有緣,故為夫婦。既為夫婦,其緣更深。為何後世反而不能相聚呢?

    答:兩人後世能保證都得人身嗎?即使都得人身,能保證他們年齡相當,福報相等,出生地相近,一為男,一為女嗎?

    問:六天福德,愈高愈重;六天欲念,愈高愈輕。道理本來如此。但誰看

    見了呢?

    答:善於想像天福的人,必定在人中求驗證。觀察人間,寡欲的人享厚福,好色之人遭奇禍,道理就自然可以推測出來了。若必定目擊後後才相

    信,那就太愚蠢了。

    問:六天欲念,越上越輕,不知還因此墮落否?

    答:只要有欲念,無不墮落。如《正法念處經》說,經上說:“天中大系縛,無過於女色,女人縛諸天,將至三惡道。”

    問:羅漢應化凡間,示現有妻有子,為何不受業報?

    答:孽由心造,羅漢已斷凡情,煩惱從何落腳?譬如金銀首飾,每天都戴

    在女人身上,不作女人之想,難道首飾也有罪孽嗎?

    補充:羅漢入世,雖有欲相,而無欲心。往生西方,乘願再來,也是如此。

    一切唯心造。

    問:修仙術的人,用采補[01]

    之法,說可以長生不老。對嗎?

    答:神仙雖在七趣[02]

    中,未出生死輪回,但非清淨解脫,不能步上他的階梯。

    哪有縱心淫穢之場,反受長生不老之報?現在惑世迷人,來生地獄種

    子,必定是此人了。

    問:淫穢之事與長生之術,二者既然水火不相容,為何楊貴妃幾乎傾覆唐室,還死後成仙呢?

    答:誰看見她成仙呢?即使有宿福,流入仙趣。但福盡必然墮落惡道。古

    德說:“饒汝作仙人,恰似守屍鬼。”何足羡慕呢?

    補充:楊貴妃(719–756)即楊太真,唐蒲州永樂(山西永濟)人,小

    字玉環,曉音律。開始作玄宗子壽王瑁之妃,後入宮得玄宗寵愛,天寶四載(西元745年)封為貴妃,姊妹皆顯貴。堂兄楊國忠操縱

    朝政,政事敗壞。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叛亂,即以誅楊國

    忠為名。玄宗逃奔到馬嵬(wéi 為)驛(陝西興平)時,軍士以咎

    在楊家,殺楊國忠,楊貴妃也被縊死。

    楊貴妃在生淫亂,敗壞倫理,亡國喪身,千古辱駡。白居易詩說:

    “一朝選在君王側,從此君王不早朝”(《長恨歌》)。有些文人,添枝加葉,臆造唐楊死後升長生殿為仙的傳說。楊貴妃在生果報,記載史實,千古明鑒。但還不足以償其罪,如此淫亂,死後必入地獄。

    01. 采補,即采陰補陽。此乃淫亂之術,仁者切莫相信。

    02. 地獄趣、餓鬼趣、畜生趣、人趣、神仙趣、天趣、阿修羅趣。趣是趣向的意思。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7

    問:七夕長生殿,夜半所私語。固然是文人的臆詞。但劉阮遇仙于天臺,牛女訂期於霄漢。又怎麼說呢?

    答:此乃稗官野史妄傳罷了。六天欲念,與人比較,真有天淵之別,怎能

    聽信稗官野史所傳呢?嘲弄神女,貶低天人,口業無邊啊!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8

    受持破惑类(十问十答) 问:戒淫已属难事,而受持之法,又如是曲尽周详,得毋强人以太难乎?

    答: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儒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释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岂为一人设哉?

    问:君子不迩声色。不迩者,不过淡之之词。若比之毒蛇猛虎,不几拟之

    太甚乎?

    答:死于蛇虎者,千中希得一二。死于贪欲者,什有八九。由是观之,盖

    甚于猛虎毒蛇也。

    问:纲常名教之防,莫过于礼。男女有别,非礼勿视,便是戒淫。何必设

    不净等观,作此污秽之想?

    答:男女之道,人之大欲存焉。欲火动时,勃然难遏,纵刀锯在前,鼎镬

    随后,犹图侥幸于万一。若独藉往圣微词,令彼一片淫心,冰消雪解,此万万不可得之数也。且夫理之可以劝导世人,助扬王化者,莫如因

    果之说矣。独至淫心乍发,虽目击现在因果,终不能断其爱根。唯有

    不净二字,可以绝之。所谓禁得十分,不如淡得一分也,论戒淫者,断以不净观为宗矣。

    问:不净、九想等观,在俗者固当修习。若向最上一着,则正智现前,烦

    恼自破,何必学此小乘法门?

    答:至道虽无取无舍,入门必有欣有厌。天台大师云:虽则不净初门,能

    成大事,如海中屍,依之得度。从此获清净智慧,从此生净妙佛国。

    常观不净,是名净业。昔世尊悬记七种法灭相,其第四条曰:“末世

    弟子,不乐修不净观。”(详《摩诃摩耶经》)则知深于佛学,乃能

    修此法门。《大般若经》中,详言死屍、白骨等观,而结云:“是为

    菩萨大乘相。”则此观岂小乘法门耶?

    问:世间美色,与膨胀死屍,宛然二相,何得彼此同观?

    答:相虽暂异,实非二物。人若夏月猝死,经宿便臭,三四日后,虫出于屍。

    彼柔姿婉媚,不过现前假相耳。

    问:肉躯污秽,固不待言。若云周身之内,有八十种虫,吾不信也。

    答: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况垢秽之躯乎?若云生人之体,不当有虫,则疮疥、蚤虱,独非虫耶?

    问:《受持篇》中,以居官、居家等,分配治国平天下数条。大段则然矣,其如内有不甚切合者何?

    答:总科条后,原谓多属某事,未尝曰都属某事也。况古人断章取义,止

    论其大概。曾子释“诚意”,而曰“心广体胖”,不嫌于混杂身心。

    释“新民”,而引“日新又新”,不嫌其可移“明德”。必欲铢铢较之,则凿矣。

    问:《受持》一篇,功过二字,可以该之。何不分某事为若干功,某事为

    若干过,使人凛然知戒乎?

    答:功过皆由心造。同一善也,发心大则功亦大,发心小则功亦小。同一

    恶也,爱心重则过亦重,爱心轻则过亦轻。譬之诸天共器,食有精粗。

    三兽同河,渡分深浅。安能比而同之,悬而断之乎?

    问:比丘尼中,鱼龙混杂。间有淫荡之女,伪作尼姑,引诱良家妇者。居

    家杜邪之科,何独遗此?

    答:果其贞节,诱亦不妨。若其可诱,何独尼姑?因千中一见之淫女,遂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9

    欲远弃佛法,侮慢出家。是犹为一家失火,禁天下之晨炊矣,智乎不智?

    问:妇人到庵院中,烧香听讲,多被轻狂者留盼。禁其出门,方见治家之正。

    肃闺者,何独遗此?

    答:信善之女,安坐家中,尽可奉佛。轻于出外,固非所宜。然亦当视乎其年,视乎其地,视乎其人。若果能倾心归佛,将肃闺一十五条,事事遵守,必然度势揆时,举动以正,安有非礼之事哉?于此概行禁之,同于昆

    冈烈火,则佛法甘露之门,为妇女者,老死不能沾惠,后世女身之报,恐不免耳。(说本《大方广三戒经》)

    受持疑惑類(十問十答) 問:戒淫實在是一件難事,實行起來,又如此曲折周詳,不太強人所難了嗎?

    答:立于中道,能者從之。儒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釋有三千威儀,八

    萬細行。難道是為一人制訂的嗎?

    問。君子不近聲色,“不近”只不過是心中淡一些就行了。若將聲色比之

    毒蛇猛虎,不也太嚴重了嗎?

    答:死於蛇虎之口的人,千中難得一二。死於貪欲的人,十有八九。由此看來,聲色比猛虎毒蛇更厲害啊!

    問:中國傳統倫理,禮節已經夠完備了。男女有別,非禮勿視,便是戒淫,何必還設不淨等觀,作此污穢之想呢?

    答:男女之道,人之大欲存於其中。欲火動時,勃然難以控制。即使刀鋸在前,油鍋隨後,也不管了。如果僅僅借過去聖人的勸誡,就使人一片淫心

    冰消雪解,這是萬萬不可能的事。何況以理勸導世人,使國家長治久安,莫如因果之說。但等到淫心初發,雖目擊現在因果,終不能斷除愛根。

    唯有“不淨”二字可以斷絕。所謂禁得十分,不如淡得一分。論戒淫

    的根本辦法,一定是以“不淨觀”為宗。

    問:不淨九想等觀,俗人固然應當修習。若向最上一著,則正智現前,煩

    惱自破,何必學此小乘法門?

    答:大道雖然無取無舍,但入門必有欣有厭。天臺大師說:不淨入佛之門,能成就大事,如落海之人,依從就能得度,從此獲得清淨智慧,從此

    生淨妙佛國,常觀不淨,就是修淨業。過去世尊預言七種法滅情狀,其中第四條說:末世弟子不喜歡修“不淨觀”。(詳見《摩訶摩耶經》)

    如此可知,深通佛學,才能修此法門。《大般若經》中,詳細講解死

    屍白骨等觀,結論說:此為菩薩大乘相。難道這是小乘法門嗎?

    問:世間美色,與腐脹死屍,宛然不同,怎能彼此同觀?

    答:表像雖然暫時不同,實際上並非二物。人若夏月猝死,一個晚上,便

    會發臭,三四日後,屍體就會出蟲。那些嬌姿媚態,只不過是眼前假

    相罷了。

    問:肉軀污穢,固不待言。若說周身之內,有八十種蟲,我不相信。

    答: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何況污垢的身軀呢?若說活人的身體不應

    當有蟲,那麼瘡疥蚤虱,難道不是蟲嗎?

    問:受持篇中,以居官居家等,分配治國平天下數條。全大段之意是這樣。

    但其中也有不很相符的。

    答:只說本段多屬於某事,未曾說都屬於某事。何況古人斷章取義,只論

    述大概。曾子闡釋是“誠意”,說“心寬體胖”,不嫌混雜身心。闡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10

    釋“新民”,引“日新又新”,不嫌可移明德[01]。一定斤斤計較,就錯了。

    問:受持一篇,功過二字,可以概括,為何不分某事為若干功,某事為若干過,使人凜然知戒?

    答:功過都由心造。同一善,發心大則功也大,發心小則功也小。同一惡,愛心重則過亦重,愛心輕則過亦輕。譬如諸天都用碗,但飲食有精粗

    之分。三獸同時渡河,深淺不同。怎能絕對地劃分功過呢?

    問:比丘尼中魚龍混雜,其中也有淫蕩之女,假作尼姑,引誘良家婦女。

    居家杜邪一篇,為何不寫?

    答:若本人貞節,引誘也不妨。若她可誘,何獨尼姑?因見千中之一的淫女,就要遠棄佛法,侮慢出家人,就好像一家失火,就要禁天下的晨炊了。

    聰明不聰明呢?

    問:婦人到庵院中,燒香聽法,常被輕狂之人注目。禁止出門,才見治家之正。

    肅閨一篇,為何忘此?

    答:信善之女,安坐家中,盡可奉佛。輕易出外,固然不宜。但人怎能不

    接觸外界呢?那些男人有沒有檢查自己應當注目嗎?如此年齡,如此

    地點,還能起淫心嗎?善女人若能傾心歸佛,將肅閨一十五條事事遵

    守,必然審時度勢,舉動清淨,怎會有非禮之事呢?于此一概禁止,同於洪水猛獸。那麼佛法甘露之門,為婦女者到老死都不能接近受惠,後世女身之報又不能免了。( 見《大方廣三戒經》)

    01. 見《大學》: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湯之盤銘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11

    胎娠差别类(十二问十二答) 问:男女未会以前,从无产乳之事。一经配合,便有子女。试问彼投胎者,日在男女之傍,伺其动静乎?抑偶然遇之,蓦尔入胎乎?

    答:业报因缘,不可思议。若业缘当为其子,虽神识在千世界外,此间男

    女会合,彼处即见光明,一弹指间,乘光入胎。帝释、梵王不能阻,须弥、铁围不能障。

    问:世人一壁之阻,不见不闻,数里之远,猝难驰至。千万国土外,何以

    纤悉无障?

    答:人所碍者,乃在于形,不在于神。延陵季子曰:“骨肉复归于土,命也;

    若魂气,则无不之也。”(出《檀弓》)譬如梦中,在千万里外,忽

    然惊觉,复在床中,在于间壁,亦复如是,不以远近分迟速也。神识投胎,何以异此?

    问:世有夫妇,日在一处,终无子息。为是神识未来乎?抑命数无子乎?

    答:神识不来,即是命数无子。命数无子,神识自然不来。如《增一阿含经》

    说。经云:若男女共集,识未来投;或识既外投,男女不集,则不成胎。

    若女人无欲,男子欲盛;或男子无欲,女人欲盛,亦不受胎。又男子

    无病,女人有病;或女人无病,男子有病,亦不受胎。《法苑珠林》云:

    若父母福重,子福轻,不得入胎。若父母福轻,子福重,不得入胎。

    必父母子,三福业等,方得入胎。

    问:苟合所生男女,千中不留其一,是命不当为其子也。不当为其子,便

    不应投胎。投胎而仍被杀,何以故?

    答:此各偿宿世之债耳。子所偿者躯命,父母所偿者恶名。

    问:富贵男与贫贱女合,或富贵女与贫贱男合,三福大不等矣,何以亦有胎?

    答:托生之子,宿世修福有亏。或但当得富贵父,或但当得富贵母,或父

    母当得福贵子,或子当得富贵父母,因缘不同,故亦成胎。如《阿难

    口解十二因缘经》说。经云:子以三因缘生,一者父母先世负子钱,二者子先世负父母钱,三者怨家来作子。

    问:托生者,或投富贵之家,或投贫贱之家,有以异乎?无以异乎?知其

    富贵贫贱乎?抑不知富贵贫贱乎?

    答:异则有异,知实不知。如《瑜伽论》中说。论云:薄福者,当生下贱家,彼于死时,及入胎时,但闻种种纷乱声,或见入于丛林竹苇中。若福

    厚者,生尊贵家,彼于尔时,但觉寂静美妙,或闻妙音,或见升宫殿。

    问:男中阴入胎,于母生爱,于父生瞋。女中阴入胎,于父生爱,于母生瞋。

    理则然矣,所据何在?

    答:据在胎形之向背耳。男胎向母而背父,女胎向父而背母。心既有异,故身亦随之。如《处胎经》说。经云:若是男者,蹲居母腹,右胁而坐,两手掩面,向脊而住。若是女者,蹲居左胁,两手掩面,背脊而住。

    问:男女会合,必藉神识来投,然后成胎。而世多有此处分娩,亲见彼人入室,访之彼人,死期亦在此刻。则十月以前,其人尚在阳世,彼父母会合,更有谁人替之耶?若无中阴,则不能成胎。若有中阴,则中阴定是他人。

    何以又见彼人入室?

    答:造宅造狱,何必自己监工?规模制度,悉依当人本分。宅狱成而监工

    即去,胎相成而本识方来,寿虽未尽,生固定然。自感宿生有负之人,为之代其受胎也。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12

    问:据世俗所传,则入胎在临产之际。而据内典所载,则投胎在十月之前。

    亦何说之不相符乎?

    答:临产入胎,当是千万中之一耳。非其宿有大福,不当受胞胎之苦,即

    其父母怀胎时,彼人未当寿尽,直至临产,一处命终,一处托生,或

    亦有之。譬如官爵,从资格渐升者,其常也。不次擢用者,其变也。

    问:双生者,在母腹中,必有两中阴。其入胎也,出于同时乎?抑不同时乎?

    答:有同时,有不同时。若同时入,则先产者为兄,后产者为弟。若不同时,则先产者为弟,后产者为兄。譬如竹筒纳胡桃,后入者必先出故。(说

    本《法苑珠林》)问:同一孕也,而所生子女,有端正者,有缺坏者。

    其间或黑或白,种种不同,何故?

    答:一系此儿宿世之故,一系其母今世之故。此儿宿世,若柔和忍辱,装

    造佛像,亲近沙门,今世自然相好。若宿世遮佛光明,取三宝物,瞋

    恚斗诤,代他词讼,或讥毁丑貌之人,今世自然丑恶。(说本《业报

    差别经》及《三戒经》)

    其母今世怀孕之时,若近烟黑之处,胎儿遂黑。居清凉之处,胎儿遂白。

    习盐灰等味,毛发稀少。习淫欲之事,多患疮癣。若或跳掷,或复负重,支节缺坏。(说本《法苑珠林》)

    问:人有恒言,皆曰父母遗体。敢问孰者是父遗体?孰者是母遗体?

    答:爪齿骨节,髓脑筋脉,凡系坚者,皆父遗体也。颊眼舌喉,心肝脾肾,毛发肠血,凡系柔者,皆母遗体也。(说本《修行道地经》)

    胎娠類(十二問十二答) 問:男女未會以前,從無生子產乳之事。一經配合,便有子女。試問那投

    胎的人,每天都在男女之傍,觀察他們的動靜嗎?還是偶然相遇,突

    然入胎呢?

    答:業報因緣不可思議。若業緣當為其子,即使神識在千世界以外,此間

    男女會合,他處即見光明,一彈指間,乘光入胎,帝釋梵王不能阻,須彌鐵圍不能隔。

    問:世人一壁之隔,就不見不聞。數裏之遠,也難馬上趕到。千萬國土以外,為何沒有一絲一毫的阻礙呢?

    答:阻礙人的,在於形不在於神。延陵季子說:“骨肉複歸於土,那是肉

    體生命的結束。若魂氣,則無時不在,無處不有。”(出檀弓 ) 譬如夢

    中在千萬裏外,忽然驚覺,還是在床上。神識投胎也是如此。

    問:世上有些夫婦,每天都在一處,始終沒有兒女。是因為是神識未來呢?

    還是命數無子呢?

    答:神識不來,即是命數無子,命數無子神識自然不來。如《增一阿含經》說:

    識未來投,或識已外投,男女不集,則不成胎。若女人無欲,男子欲盛,或男子無欲,女人欲盛,亦不受胎。又男子無病,女人有病,或女人無病,男子有病,亦不受胎。《法苑珠林》說:若父母福重,子福輕,不得

    入胎。若父母福輕,子福重,不得入胎。必父母子三福業等,方得胎。

    問:男女苟合,所生男女,千中不留其一。這是命不應當作子嗎?不應當

    作子便不應當投胎,投胎後仍然被殺,為什麼呢?

    答:這是各償宿世之債罷了。兒子所償還的是軀命,父母所償還的是惡名。

    問:富貴之男與貧賤之女結合或者富貴之女與貧賤之男結合,三福大不相

    等,為何也有胎?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13

    答:托生之子宿世修福有虧,或只能得富貴父,或只能得富貴母,或父母

    應當得富貴子,或子應當得富貴父母。因緣不同,故亦成胎。如《阿

    難口解十二因緣經》說:子女因為三種因緣出生,一是父母先世欠子錢,二是子先世欠父母錢,三是怨家來作子。

    問:托生的人,或投富貴之家,或投貧賤之家,投胎時有區別呢?還是沒

    有區別呢?他知道自己富貴貧賤呢?還是不知道自己富貴貧賤呢?

    答:投胎之境有區別,富貴貧賤則本人不知道。如《瑜伽論》中說:薄福

    的人應當投生下賤人家,他在死時及入胎之際,只聽到種種紛亂聲,或見入于叢林竹葦中。若福厚的人,應當生尊貴人家,他在此時,只

    感覺寂靜美妙,或聞妙音,或見升入宮殿。

    問:男中陰入胎,於母生愛,于父生瞋。女中陰入胎,于父生愛,於母生瞋。

    理是這樣,根據何在?

    答:根據就在胎形的向背。男胎向母而背父,女胎向父而背母。心既有異,故身亦隨之。如《處胎經》說:若是男者,蹲居母腹,右脅而坐,兩

    手掩面,向脊而住。若是女者,蹲居左脅,兩手掩面,背脊而住。

    問:男女會合,必靠神識來投胎,然後成胎。而人世常有此處分娩,親見

    他人入室,一查訪此人死期也在此刻。那麼十月以前,此人尚在陽世。

    父母會合時,有誰代替受胎嗎?若無中陰,則不能成胎。若有中陰,則中陰一定是他人。為何又見此人入室呢?

    答:造宅造獄,何必自己親自動手。但規模樣式,都依屋主本人。宅獄建成,工人就離開了。十月後入胎,是自感宿生有負之人,為他代替受胎。

    問:據世俗所傳,則入胎在臨產之際。而據佛典所載,則投胎在十月之前。

    兩說為何不相符呢?

    答:臨產入胎,只是千萬中之一罷了。不是他前世有大福,不當受胞胎之苦,就是他父母懷胎時,此人沒有壽盡,直至臨產,一處命終一處托生。

    譬如官爵按資格漸漸上升,是常理,但也有破格提拔的。

    問:雙胞胎,在母腹中必有兩中陰。他們入胎時,是同時呢?還是不同時呢?

    答:有同時的,也有不同時的。若同時入,則先產者為兄,後產者為弟。

    若不同時,則先產者為弟,後產者為兄。譬如竹筒納胡桃後入者必先

    出故。( 見《法苑珠林》)

    問:同一母孕,但所生子女,有的端正,有的缺壞。或黑或白,種種不同,何故?

    答:一是此兒宿世之故,二是其母今世之故。此兒宿世若柔和忍辱,裝造

    佛像,親近沙門,今世自然相好。若宿世遮佛光明,盜取三寶物,瞋

    恚鬥諍,代人告狀,或譏毀醜貌之人,今世自然醜惡(見《業報差別經》

    及《三戒經》)。其母今世懷孕之時,若接近煙黑之處,胎兒就黑,居

    清涼之處,胎兒就白。嗜好鹽灰等味,毛髮稀少;沉迷淫欲之事,多

    患瘡癬;若跳躍,或擔負重壓,肢節缺壞。( 見《法苑珠林》)

    問:人們常說肉身來源於父母,請問哪裏是父親的遺體,哪裏是是母親的

    遺體?

    答:爪齒骨節,髓腦筋脈,凡是堅的,都是父親遺體。頰眼舌喉,心肝脾腎,毛髮腸血,凡系柔的,都是母親遺體。( 見《修行道地經》)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14

    形灭神存类(六问六答) 问:福善祸淫,不过生时受报耳。若人而既死,则形神消灭。纵有罪业,何从受报?

    答:身有败坏,性无败坏。譬如五谷,根茎虽枯,其子落地,向春复生。

    修福生人天,造业归恶道,亦犹是也。贾谊曰:“千变万化,未始有

    极,忽然为人。”(出《汉书》)魏伯起曰:“三世神识不灭。”(出

    《魏书》)张子厚曰:“知死之不亡,可与言性。”(出《横渠语录》)

    生死之名,从肉躯所得,非从心性所得。若谓死后神亡,则伯鲧为熊

    (事详《史记正义》),如意为犬(出《汉书》),郑人相惊以伯有,彭生报怨于齐襄(俱出《左传》),种种事迹,皆在汉明帝之前。则

    佛法未传东夏,而轮回之理,已大著于天下矣。断灭之论,可欺愚人,难罔智士。

    问:轮回之理,如所固有,孔子何以不言?

    答:孔子言之详矣。《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知鬼神之情状”。

    精气者,受生之后也。游魂者,托胎之前也。知其情状,则轮回之理

    明矣。《中庸》言:“诚者,物之终始。”不言“始终”,见循环无端,非断灭也。惜后儒见未及此耳。

    问:“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不过论其理耳。若谓有后世之说,不几近

    于诞乎?

    答:生死轮回,乃世人必然之理,见于记载者,不可胜数。若名为诞,是

    真诞矣。且尔不闻文昌帝君为十七世士大夫乎(出《文昌宝训》)?

    不闻袁盎十世为僧乎(出《水忏缘起》)?不闻某樵转生为梁武帝乎

    (见《金刚感应录》)?不闻王曾为曾子后身(出《文昌惜字文》),苏子瞻为戒禅师后身,曾鲁公为青草堂后身乎(俱见《净土文》)?

    不闻永公转生为房琯乎(见《法喜志》)?不闻逊长老后身为李侍郎,南庵主后身为陈忠肃,知藏僧后身为张文定,严首座后身为王龟龄乎

    (俱见《竹窗二笔》及诸公本传)?不能博观记载,徒学坐井观天,何哉?

    问:如君所言,固历历有据,独惜其不出正史耳。

    答:正史者,对稗史而言。正史可信,稗史不可信也。若《文昌宝训》等书,皆煌煌实论,可质鬼神,乃超于正史之上,又当格外视之。倘必以史

    臣之笔为可信,则《二十一史》中,所载三世轮回事,亦更仆难数。

    他不具论,姑以人所共知者,略述一二。如羊祜前身为李氏子(详《晋

    书》一帙十册,三十四卷,十二页),梁元帝前身为眇目僧(详《南

    史·梁纪》一帙三册,八卷,五页),刘氏女前身为李庶(详《北史·齐

    纪》二帙五册,四十三卷,三十八页),刘沆前身为牛僧孺(详《宋

    史》七帙四册,二百八十五卷,五页),范祖禹前身为邓禹(详《宋史》

    八帙四册,三百三十七卷,十二页),郭祥正前身为李太白(详《宋史》

    十帙三册,四百四十四卷,十四页),夏原吉前身为屈原(此事出《皇

    明通纪》)之类,不胜屈指也。

    若夫天仙列宿,降生人间者。如天帝子为齐高祖(详《南齐书》

    一帙四册,十八卷,五页),神人降胎为唐代宗(详《唐书》三帙二

    册,七十七卷,二页),来和天尊为宋真宗(详《宋史》七帙五册,二百八十七卷,首页),南岳真人为虞伯生(详《元史》五帙五册,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15

    一百八十一卷,四页),文昌星为吕仲实(详《元史》五帙六册,一百八十五卷,首页)之类,彰彰可考也。

    有死后数日复生者,有数年复生者,有备述冥事无不奇验者。略

    言之,如长沙人桓某(详《后汉书》一帙七册,二十七卷,六页),武陵女子李娥(同上卷,七页),干宝父殉葬之婢(详《晋书》二帙十册,八十二卷,十四页),魏明帝时冢内女、安吴民陈焦,晋惠帝时杜锡之婢、东阳黄氏女孩(详《宋书》一帙十册,三十四卷,二十五之二十九页),淳熙十三年行都人(详《宋史》二帙二册,六十二卷,二十三页)之类,一一可溯也。

    至于男子现生变异类者,如后汉公牛哀化为虎(《后汉书》三帙

    一册,八十九卷,二十页;详《淮南子》),霍州老翁化猛兽(详《隋

    书》一帙八册,二十三卷,十八页),乾道五年衡湘间人化为虎(详《宋

    史》二帙二册,六十二卷,二十三页)之类是也。

    女人现生变异类者,如江夏黄氏母化为鼋(详《后汉书》一帙七

    册,二十七卷,六页),清河宋士宗母化为鳖(详《宋书》一帙十册,三十四卷,二十四页)之类是也。

    隔世重为夫妇者,如晋惠帝时梁国女子(详《宋书》一帙十册,三十四卷,二十七页),宋末王妇梁氏(详《宋史》十帙十五册,四百六十卷,五十页)等类,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甚至天女生北魏始祖(详《魏书》一帙一册,一卷,二页)。

    韩擒作冥府阎王(详《隋书》二帙四册,五十二卷,二页)。辛彦

    之建立梵宇,而报感天宫(详《隋书》二帙八册,七十五卷,五

    页)。庾彦宝念佛持经,而往生净土(详《梁书》一帙九册,五十一

    卷,二十一页)。王宾修寺,得宿世之碑(详《宋史》七帙三册,二百七十六卷,二十五页)。太兴设斋,感神僧之赴(详《北史》一

    帙六册,十七卷,四页)。异香满室,徐孝克之往生(详《陈书》一

    帙四册,二十六卷,十四页)。坐化空棺,陆法和之善逝(详《北齐书》

    一帙六册,三十二卷,五页)。卢景裕在狱持经,枷锁为之自脱(详《北史》

    二帙一册,三十三卷,二十七页)。张孝始修斋礼诵,祖目因以复明(详

    《北史》三帙六册,八十四卷,九页)。如斯等类,皆名儒国史直笔

    之言,岂无稽之论耶?(以上页卷册帙,俱照万历三十九年所刻监本《廿

    一史》,与坊间小本不同。)

    嗟乎!宇宙之外,奇事固多。六合之中,异闻不少。今人生于天

    涯片角,所见无非庸常之士,所读不过世俗之书,情窦甫开,而业缘

    踵至,婚嫁未毕,而景薄桑榆。宜乎生不知来,死不知去,日在轮回中,而莫信其理也,良可悯已!

    问:轮回之理,固不爽矣。但吾之所言,本于某先生之某书,非无据也。

    某先生谓死者形既朽灭,神亦飘散。托生者,乃凑著生气,偶然不散耳。

    答:子曾读《金滕》乎?武王有疾,周公愿以身代,告于三王曰:“予仁若考,多材多艺,能事鬼神。”〖周灭商后二年,武王得了重病。武王之弟周公,特向他们的曾祖太王、祖父王季、父亲文王祷告,说自己多材多艺,能更好的体贴孝顺已亡故的祖考,愿代武王之死以升天侍奉先王。祷

    后第二天,武王便痊愈了。〗若依断灭之说,则周公既代武死,形亦

    朽灭,神亦飘散。虽多材多艺,亦散灭无存,何以事祖考乎?且祖考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16

    亦散灭久矣,何以复为周公所事乎?况祭祀之礼,先圣所重,若祖宗

    既已散灭,则菲饮食而致孝鬼神,圣人反觉迂腐。倘云某先生不可不信,则尧、舜、周、孔愈不可不信。若谓尧、舜、周、孔不足信,何有于

    某先生?不特此也,若某先生既没,今日能奉其断灭之教,则某先生

    虽贤,今日亦在散灭之数,春秋二祭,可以不设。若现今尚行春秋二祭,则某先生之教,先不能行于今日矣,又何以服天下后世乎?若谓托生

    者,偶然不散,则目前一切人类,皆从偶然得之乎?吾甚无解于其说矣。

    问:祭祀之说,某先生亦尝言之,谓子孙是祖宗之气,以气合气,所以感格耳。

    答:然则五岳四渎山川,既非其子孙,皆无感格乎?孟子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将谓舜、禹是百神之子孙乎?且人死若果即散灭,竟

    无报应。则修身励行,兢业一生者,反不如耽欲嗜利之庸夫。而肆恶

    幸免者,诚为得计矣。语云:“若无善恶报应,造物何以处颜渊?若

    无鬼狱轮回,上帝何独私曹操?”况世道人心,日趋于下,极言福善

    祸淫,尚不能挽回于万一。反开天下无忌惮之门,不啻如川始决而溃

    其防,厦将颠而撤其柱矣!

    形滅神存類 (此篇參見《安士全書白話解》上卷“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

    問:善惡報應,只是在生時受報。若人已死,則形神消滅,即使有罪業,從何處受報?

    答:身有敗壞,性無敗壞。譬如五穀根莖雖枯,其籽落地,來春複生。修

    福生人天,造業歸惡道。道理本來就是這樣。賈誼說:“千變萬化,無始無終,忽然為人。”(出《漢書》)魏伯起說:“三世神識不滅。”(出

    《魏書》)張子厚說:“知死後不亡,才可與他說心性的事。”(出《橫

    渠語錄》)生死之名,從肉軀所得,不是從心性所得。若說死後神亡,則伯鯀死後為熊(事詳見《史記正義》),如意死後為犬(出《漢書》),因伯有彭生報怨于齊襄,使鄭人大驚(出《左傳》)。種種事蹟都在

    漢明帝之前,那麼佛法未傳東夏時,而輪回之理,天下早已共知了。

    斷滅論,可欺愚人,不能欺騙智者。

    問:輪回之理,本來存在,孔子為何不說?

    答:孔子已經說得非常詳細了。《易》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知鬼神

    之情狀。”精氣指受生之後,遊魂指托胎之前,知其情狀,則輪回之

    理就明白了。《中庸》論“誠”,只說“物之終始”,不說“始終”,可見迴圈無始無終,並非斷滅,可惜後儒見不到此理啊!

    問: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不過是從理上來說,若說有後世,不也太荒誕

    了嗎?

    答:生死輪回,是必然之理。史書記載,不可勝數。你未聽說文昌帝君為

    十七世士大夫(出《文昌寶訓》)嗎?未聽說袁盎十世為僧(出《水懺

    緣起》)嗎?未聽說某樵夫轉生為梁武帝(見《金剛經感應錄》)嗎?

    未聽說王曾為曾子後身(出《文昌惜字文》)嗎?蘇子瞻為戒禪師後身,曾魯公為青草堂後身(俱見《淨土文》)嗎?未聽說永公轉生為房琯(見

    《法喜志》)嗎?未聽說遜長老後身為李侍郎,南庵主後身為陳忠肅,知藏僧後身為張文定,嚴首座後身為王龜齡(俱見《竹窗二筆》及諸

    公本傳 ) 嗎?不能廣泛閱覽記載,坐井觀天,孤陋寡聞啊!

    問:如您所說,固然歷歷有據,只可惜不是出自正史。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17

    答:正史是相對稗史而言,正史可信,稗史不可信。若文昌寶訓等書,都

    是煌煌實論,可質天地、問鬼神,遠遠超於正史之上,又當格外珍惜。

    倘必以史臣之筆為可信,則二十一史中所載三世輪回事也數不勝數。

    其他不細說,僅僅以人所共知的,略述一二。

    如羊祜前身為李氏子(詳《晉書》一帙十冊、三十四卷、十二頁);

    梁元帝前身為眇[01]

    目僧(詳《南史》梁紀一帙三冊、八卷、五頁);劉

    氏女前身為李庶( 詳《北史》齊紀二帙五冊、四十三卷、三十八頁);

    劉沆前身為牛僧孺 (詳《宋史》七帙四冊、一百八十五卷、五頁 );范

    祖禹前身為鄧禹 (詳《宋史》八帙四冊、三百三十七卷、十二頁 );郭

    祥正前身為李太白( 詳《宋史》十帙三冊、四百四十四卷、十四頁);

    夏原吉前身為屈原 ( 此事出《皇明通紀》) 之類。不勝屈指。

    還有天仙列宿降生人間,如天帝子為齊高祖(詳《南齊書》

    一帙四冊十八卷、五頁);神人降胎為唐代宗(詳《唐書》三帙二

    冊、七十七卷、二頁);來和天尊為宋真宗(詳《宋史》七帙五冊、二百八十七卷、首頁);南嶽真人為虞伯生(詳《元史》五帙五冊、一百八十一卷、四頁);文昌星為呂仲實(詳《元史》五帙六冊、一百八十八卷、五頁 ) 之類。彰彰可考。

    還有死後數日複生的,有數年複生者,有詳說陰間事無不奇驗的。

    簡略來說,如長沙人桓某 (詳《後漢書》一帙七冊、二十七卷六頁);

    武陵女子李娥(同上卷七頁);干寶父殉葬之婢(詳《晉書》二帙十冊、八十二卷、十四頁);魏明帝時塚 [02]

    內女,安吳民陳焦,晉惠帝時杜

    錫之婢,東陽黃氏女孩(詳《宋書》一帙十冊、三十四卷、二十五之

    二十九頁 );淳熙十三年,行都人( 詳《宋史》二帙二冊、六十二卷、二十三頁 ) 之類。一一可以查找根源。

    至於男子現生變異類,如後漢公牛哀化為虎(《後漢書》三帙一冊、八十九卷、二十頁詳淮南子);霍州老翁化猛獸(詳《隋書》一帙八冊、二十三卷、十八頁 );乾道五年,衡湘間人化為虎( 詳《宋史》二帙二

    冊、十二卷、二十三頁 )。

    女人現生變異類的,如江夏黃氏母化為鱉(詳《後漢書》一帙七

    冊、二十七卷、六頁 );清河宋士宗母化為鱉( 詳《宋書》一帙十冊、三十四卷、二十四頁 )。

    隔世重為夫婦的,如晉惠帝時梁國女子(詳《宋書》一帙十冊、三十四卷、二十七頁);宋末王婦梁氏(詳《宋史》十帙十五冊、四百六十卷、五十頁 )。

    還有天女生北魏始祖 (詳《魏書》帙一冊、一卷、二頁 );韓擒作

    冥府閻王 (詳《隋書》二帙四冊、五十二卷、二頁 );辛彥之建立梵宇

    而報感天宮 (詳《隋書》二帙八冊、七十五卷、五頁 );庾彥寶念佛持

    經而往生淨土 (詳《梁書》一帙九冊、五十一卷、二十一) 異香滿室;

    徐孝克之往生 (詳《陳書》一帙四冊、二十六卷、十四頁) 坐化空棺;

    陸法和之善逝 (詳《北齊書》一帙六冊、三十二卷、五頁 );盧景裕在

    獄持經枷鎖為自脫 (詳《北史》二帙一冊、二十三卷、二十七頁 );張

    孝始修齋禮誦,祖目因以複明(詳《北史》三帙六冊、八十四卷九頁)。

    01. 眇(miǎo秒),瞎了一隻眼睛。

    02. 塚(zhǒnɡ種),高墳。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18

    如此等類,都是名儒國史直筆之言,難道是無稽之論嗎?(已上

    頁卷冊帙,都按照萬曆三十九年所刻監本廿一史,與坊間小本不同)

    可歎啊!宇宙之外,奇事固多;六合之中,異聞不少。今人生於天涯

    一角,所見無非平庸之人,所讀不過世俗之書。情竇初開,業緣接踵

    而來。婚嫁未畢,人生好景不長。生不知來,死不知去。在輪回中,不明宇宙真相,太可悲了啊!

    問:輪回之理,固然不錯。但我所說的,來自某先生某書,並非無據。某

    先生說:死者形既朽滅,神亦飄散。托生者,乃湊著生氣,偶然不散

    罷了。

    答:您曾讀《尚書》金縢一章嗎?武王有病,周公願以己身代替,向三王祈禱:

    “我柔順巧能,多材多藝,能侍奉鬼神。”若依斷滅之說,則周公既

    然代替武王死去,形就朽滅,神亦飄散。即使多材多藝,也散滅無存。

    為何還能侍奉先祖呢?況且先祖已死,也已經散滅很久了。為何還能

    被周公所侍奉呢?祭祀之禮,先聖看重。若祖宗既已散滅,何必再祭。

    如果認為先儒的話應該相信,那麼堯舜周孔的話就更應該相信。如果

    堯舜周孔都不值得信了,那麼哪裏還會有先儒呢?況且人死如果真的

    散滅,那麼先儒雖有德行,今天也在散滅之中。春秋兩次祭祀,就不

    需要了。如果現在還實行春秋兩次祭祀,那麼散滅的說法對於後人已

    不相信了,你又怎麼以理服天下後世呢?

    問:祭祀之說,某先生也曾說過。說子孫是祖宗之氣,以氣合氣,所以能

    夠感應。

    答:那麼三山五嶽,江河山神,既然不是他的子孫,就不能感應了?孟子

    說:“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01]

    難道舜禹是百神的子孫嗎?人死

    若果然散滅,竟無報應,則修身勵行兢業一生的人,反不如沉迷色欲、追名逐利的庸夫了。惡人就會放肆為惡了,天下能不大亂嗎?有言說:

    若無善惡報,造物何以處顏淵?若無鬼獄輪回,上帝何獨私曹操?何

    況世道人心日趨於下,多說福善禍淫,都難以挽回。反開天下人無所

    忌憚之門,那麼這個世界就只能走向毀滅了。

    01. 出自《孟子》萬章:“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 出自《孟子》萬章:“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有人問孟子,是堯把天下送給了舜嗎?孟子回答說不是。他這段的意思是,只有順應了天心和民心的人,才能擁有天下,所以天子沒有權利把天下私

    自授與別人。讓舜來主祭,百神都來分享,這是順應天心。讓他管理天下,百姓就會安定,這是順應民心。所以舜就理所當然地擁有天下了,並非誰

    把天下授與他。)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19

    中阴异同类(七问七答) 问:经称中阴身,何谓也?

    答:即魂识也,如《涅槃经》说。其略云:临命终时,眷属哭泣,其人惶怖,不能自持。一生善恶,俱现目前。暖气尽后,过去五阴灭,现在中阴

    生。入胎之后,现在中阴灭,未来五阴生。譬如灯生暗灭,灯灭暗生,相续不断。

    问:人谓三魂七魄,一托生,一守屍,一受罪,信乎?

    答:此羽流妄言也(见《文献通考》)。果尔,则托生一次,即余二鬼。

    托生十次,余二十鬼。千次,余二千鬼。且一人余二千鬼,二千人即

    余四百万鬼。积之久久,遍处皆鬼矣。试问此等旧鬼,将来如何着落?

    凡夫境界,安能百千化身耶?且问谁鬼幸而托生,谁鬼不幸而受罪耶?

    问:正人命终,自然有主,何至中阴身时,见人相如牛马鹅鸭耶?

    答:到此作不得主,譬如梦中颠倒,圣人亦有。孔子岂不知周公去世几百年,而梦见之时,恐未必作死想。岂不知生者不当受奠,何以坐奠两楹耶?

    声闻有出胎之闷,菩萨有隔阴之迷,况凡夫乎?

    问:命终之时,欲念一动,必然堕落。而瞿陀尼中阴,前抱女身,何以生天?

    答:临终之念,固甚关切,而天福实由平日所造。譬如树枝向东者,断时

    还从东倒,向西者,还从西倒。

    问:《观经》九品往生,皆见莲华之相。而郁单越中品生天,亦见莲华。

    有何分别?

    答:《观经》中,每品皆有化佛来迎。生天者,无化佛故。

    问:欲入犬豕胎中,见诸美女。而瞿陀尼生天者,亦见美女。有何分别?

    答:一属情,一属想。想者轻清,故上升;情者重浊,故下降。如《楞严经》说。

    经云: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有福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往生

    佛国。情少想多,即为飞仙鬼王,或飞行夜叉。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轮,身为饿鬼。九情一想,下入地狱,轻生有间,重生无间。纯情,即入阿鼻地狱。

    问:入阿鼻狱者,甫入之时,见八万四千剑林,犹如宝树;大热火焰,犹

    如莲华;诸铁嘴虫,犹如凫雁。而生天者,亦见种种境界,有何分别?

    答:入地狱者,命终之时,以热逼故,设此妄想,有此妄想,则成妄见。

    而生天者,四大轻适,热则凉风吹之,寒则暖气乘之,岂可概论。

    中陰異同類(七問七答) 問:經上說的“中陰身”,是什麼意思?

    答:即是魂識。如《涅槃經》說:臨命終時,眷屬哭泣。其人惶怖,不能自持。

    一生善惡,俱現目前。暖氣盡後,過去五陰[01]

    滅,現在中陰生。入胎之後,現在中陰滅,末來五陰生。如燈生暗滅,燈滅暗生,相續不斷。

    01. 即五蘊,蘊是積集的意思,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

    就是一般所說的物質,變礙為義,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受就是感受,領納為義,其中包括苦、樂、舍三受;想就是想像,於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作種種想;行就是行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

    惡業;識就是了別的意思,由識去辨別所緣所對的境界。在此五蘊中,前

    一種屬於物質,後四種屬於精神,乃是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20

    問:說人有三魂七魄,一托生,一守屍,一受罪,可信嗎?

    答:這是一些道士亂說(見《文獻通考》)。果然這樣,則托生一次,就留二鬼。

    托生十次,留二十鬼。千次,留二千鬼。一人留二千鬼,二千人即留

    四百萬鬼。長此以往,則到處都是鬼了。試問這些舊鬼,將來著落如何?

    凡夫境界,怎能化百千化身呢?請問哪個鬼有幸而托生,哪個鬼不幸

    而受罪呢?

    問:正人命終,自然有主。為何到中陰身時,看見人相如牛馬鵝鴨呢?

    答:到此作不得主,譬如夢中顛倒。聖人也會這樣。孔子難道不知道周公

    去世幾百年了嗎?但他夢見之時,恐未必作死想。難道不知在生的人

    不當受奠,為何有時夢見生人也受祭祀呢?聲聞有出胎之悶,菩薩有

    隔陰之迷,何況凡夫!

    問:命終之時,欲念一動。必然墮落。但瞿陀尼的中陰身,前抱女身,為

    何生天?

    答:臨終之念,固然重要。但天福實由平日所造,譬如樹枝向東的,斷時

    還從東倒,向西的,還從西倒。

    問:《觀經》九品往生,都有蓮花之相。但郁單越中品生天,也見蓮花。

    有何分別?

    答:《觀經》中每品都有化佛來迎生天者,您所說的無化佛。

    問:投入豬狗胎時,看見各種美女。而瞿陀尼生天,也看見美女。有何分別?

    答:一屬情,一屬想。想者輕清,故上升。情者重濁,故下降。如《楞嚴經》

    說: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有福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往生佛國。

    情少想多,即為飛仙鬼王,或飛行夜叉。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

    想者明聰,情者暗鈍。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

    七情三想,沉下水輪,身為餓鬼。九情一想,下入地獄。輕生有間,重生無間。純情即入阿鼻地獄。

    補充:情是迷情,愚弄眾生,被迷情引誘,故入墮落之境。因迷情太重,故執著太深,業障太重,故愛欲熏心,而迷入困境。想則凡情漸漸

    消失,身心輕清,雖於境仍然起分別心,但已走出迷境。故純想升天。

    問:進入阿鼻獄的人,才入之時,看見八萬四千劍林,猶如寶樹;大熱火

    焰,猶如蓮花;諸鐵嘴蟲,猶如鳧雁。而生天的人,也看見種種境界,有何分別?

    答:入地獄的人,命終之時,因為熱火相逼,設此妄想。有此妄想,則成妄見。

    而生天的人,四大輕適。熱則涼風吹來,寒則暖氣滿身。哪能一概而論!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21

    性学阐微类(七问七答) 问:季路问生死之说,仲尼拒之。子独哓哓不已,毋乃素隐行怪耶?〖素

    隐行怪,指专门探求隐僻无益的知识,行为偏激怪异。〗

    答:“未知生,焉知死”者,乃夫子婉转启发之也,非漫然拒绝之也。孔子曰:

    “死生亦大矣。”(出《庄子》)岂素隐行怪耶?

    问:佛教所谓性,即无善无不善之说乎?

    答:无善无不善,则顽空、断灭矣。世人非著于有,即著于无。非著于亦

    有亦无,即著于非有非无。所以《观佛三昧经》譬之瞽人摸象也。生

    而盲者不识象,有一国王,集群瞽告曰:“汝欲知象形否?”瞽人皆

    言愿知。王敕象夫牵象于庭,命群瞽以手摸之。王曰:“汝等已知象

    形否?”皆曰已知。摸其耳者曰:“象形如箕。”摸其鼻者曰:“象

    形如琴。”摸其牙者曰:“象形如橛。”摸其背者曰:“象形如屋。”

    摸其髀者曰:“象形如壁。”摸其尾者曰:“象形如帚。”摸其足者曰:“象

    形如柱。”群瞽各执所见,争竞不已,继以殴击。王笑曰:“汝等皆

    未知象。箕者,其耳也;琴者,其鼻也;橛者,其牙也;屋者,其背

    也;壁者,其髀也;帚者,其尾也;柱者,其足也。”群瞽闻王所说,不敢复言,然意中犹信所摸不谬。世人言性,亦犹是也。

    问:万物成必有坏,始必有终。性亦有生灭乎?

    答:凡有形之物,即有成坏终始。性既无形,焉有生灭?

    问:然则性如虚空乎?

    答:非也。虚空之空,名为顽空。性空之空,名为真空。

    问:耳目,形也。见闻,神也。神若不灭,则能见能闻者,当少壮如一。

    乃垂暮之年,目力渐昏,耳力渐聩。则见闻之性,亦有老死,以是知

    神有生灭耳。

    答:耳目昏聩,形骸所致,岂关闻见之性乎?目之能见,非自见也,依于

    见性而能见。耳之能闻,非自闻也,依于闻性而能闻。若谓目能自见,则瞪死人之目,亦当有见。而梦中闭眼之时,不应复见种种形像。若

    谓耳能自闻,则提死人之耳,亦当有闻。而梦中耳在床上,不应复闻

    他处之声。安有生灭去来乎?

    问:性无生灭,略知其概。性无去来,所不解也。

    答:乍去乍来者,妄想心也,非真性也。真性之大,包乎虚空。大千世界

    在我性中,不过如海上一浮沤(ōu)耳。

    问:三途之报,以及托生人间,论相者谓阎君所判,论性者谓自业所招,敢问是非何在?

    答:不执,则两说皆是。执之,则两说俱非。譬如夫妇共生一子,若两人无心,曰此吾所生也,无伤也。倘夫妇赤面争夺,以为此吾所生也,非汝所

    生也,则谬矣。

    性学阐微类(七問七答) 問:季路問生死之說,孔子拒絕回答。您獨喋喋不休,不也使人覺得太奇

    怪了嗎?

    答:“未知生,怎能知死?”這是孔夫子婉轉啟發的話,並非隨便拒絕。

    孔子還說:“死生亦大矣!”( 出《莊子》)。

    問:佛教所謂性,即是無善無不善之說嗎?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22

    答:無善無不善,就是頑空斷滅了。世人不是執著於“有”,就是執著於

    “無”,或者執著亦有亦無,或者執著於非有非無。所以《觀佛三昧經》

    打了一個比喻:生來瞎眼的人不知道大象的形狀。有一位國王召來幾

    個瞎子,問他們是否想知道大象的形狀,瞎子們都說願意。於是國王

    叫人牽來一頭大象,叫幾個瞎子去摸。摸完之後,國王問他們知道大

    象的形狀了沒有,瞎子們都回答知道了。於是各自猜測,摸到鼻子的

    說象形如琴,摸到腿的說象形如柱,摸到脊背的說象形如屋,摸到脅

    的說象形如壁,摸到耳朵的說象形如箕,摸到尾巴的說象形如掃帚。

    瞎子們各執己見,爭論不休,接著就撕打起來。國王笑著說:“你們

    都錯了!你們所說的‘琴’是象鼻,‘柱’是象腿,‘屋’是象背,‘壁’

    是象脅,‘箕’是象耳,‘帚’是象尾。”聽國王這麼一說,瞎子們

    都不敢再講什麼了。但心裏都認為自己摸到的不會錯,而認為別人說

    的都是錯的。於是這些瞎子終其一生都不瞭解大象的形狀。如果當初

    不叫他們用手去摸,那麼只要簡單幾句話就能對他們講清楚大象的模

    樣,何至於爭執不休?只因為有這一摸,他們就認為這是親手經驗的,絕對不會有錯。於是那個錯誤的經驗就牢牢地樹立在心中,再也拔不

    掉了。世人談性也是這樣。

    補充:所謂“無善無不善”是斷人菩提心的說法,既然無善無不善,就不

    用發大願了,也就不用發菩提心。這是斷眾生慧命的謬論。佛陀對

    執著於“有”的人說“無”,對執著於“無”的人說“有”,真空

    妙有,互相圓融。如果人進入斷滅論,就十分危險了。他就會為所

    欲為,無惡不作。當然人若執著於“有”,他的修行,他的努力,只是為了下世的福報,福報享盡,仍然不免輪回。菩薩都有隔陰之

    迷,一旦投胎,落入富貴之地,就難以再去苦修。若依靠高位而作惡,就製造墮落之因。雖然兩者都不能執著,但“有”還是比“空”好。

    相信“後有”的人,就害怕犯因果,至少在世不敢為所欲為。所以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空”是菩薩的

    最高境界,隨便亂言“空”,不要絲毫修行,好像自己已經大徹大悟,那是大妄語。行者不可不警惕!

    問:萬物有成必有壞,有始必有終,性也有生滅嗎?

    答:凡是有形之物,即有成住壞空,有終有始。性既無形,哪裏有生滅呢?

    補充:人有生老病死,物質世界也有發生、滅亡的規律。而“性”是宇宙

    的本體,超越相對,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無始無終,無邊無際。

    宇宙本性是空,一落分別,就有森羅萬象的大千世界。分別來自眾

    生的“無明”,無明即是愚癡,自我分別,把個體從宇宙的本體中

    分別出來。所以修行人必須以“小我”入“大我”,以“大我”入“無

    我”,由“無我”進入“空性”,才進入涅槃之境,達到不生不死,不垢不淨,不増不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最高境界。

    問。那麼“性”如虛空嗎?

    答:不是。虛空之空,名為頑空;性空之空,名為真空。

    問:耳目是形,見聞是神,神若不滅,則能見能聞的耳目應當少壯如一。

    為何到了垂暮之年,目力漸昏,耳力漸聾?如此看來,見聞之性也有

    老死,因此神也有生滅。

    答:耳目昏聵,是肉軀上的事,哪裏與聞見之性有關呢?眼睛能夠看見分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23

    別萬物,並非肉眼本身能自見,依賴於見性才能見。耳朵能夠聽見分

    別各種音聲,並非肉耳本身能自聞,依賴于聞性才能聞。如果說目能

    自見,則眼不瞑目的死人眼睛也應當有見,而睡覺時眼睛已閉,作夢

    時不應再見種種形像。如果說耳能自聞,則死人的耳也應當有聞,而

    夢中耳在床上,不應再聞他處之聲。如此看來,見聞之性怎麼會有生

    滅去來呢?

    補充:《楞嚴經》建立了25種圓通法門,其中文殊菩薩特別推薦觀音菩

    薩的耳根圓通法門,他提出“反聞聞自性”,就是離開聲塵去尋找

    不生不滅的自性。語言文字有生有滅,而聞性本無生滅。《楞嚴經》

    以撞鐘為喻,鐘聲響時,我名為聞,鐘聲不響時,我名為不聞。有

    聲則聞,無聲則不聞,那麼此“不聞”又從何來?鐘聲僅僅是瞬間

    聲波傳遞於耳,當不傳于耳時,耳又有“不聞”,怎麼可稱耳無聞呢?

    即鐘聲有遷滅,而聞性是沒有遷滅的。不管聲音有無,耳的聞性是

    始終不變的。依此類推,外界作用於眼耳鼻舌身發生不同的變化,而其本性是不變的。起變化的是妄心,不起變化的即是常住真心。

    心隨物轉,即是眾生;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如來者,如如不動也。

    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動。這種境界,離於語言,不立文字,世間語言文字何能道其萬一 ?

    問:性無生滅,略知其概。性無來去,有所不解。

    答:乍去乍來的是妄想心,非真性。真性之大,包羅虛空,大千世界在我性中,不過如海上一浮漚[01]

    罷了。

    問:三途之報以及托生人間,從表面上來看,是閻王所判,從本性上來看,是自業所招。請問是非何在?

    答:不執著一邊,則兩說都對。執著一邊,則兩說都不對。譬如夫婦共生

    一子,若兩人無心,說此子是我所生,沒有關係。倘若夫婦互相爭奪,以為此子是我所生,不是你所生。這樣就錯了。

    01. 漚(òu 毆),水泡。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24

    恶道缘由类(十问十答) 问:鸳鸯、鹑(chún)、鸽,因宿世造淫,故今世为淫鸟。而飞雁丧偶,至死不合,宿世不淫明矣,何以亦堕鸟身?

    答:十恶之中,淫其一耳。十恶皆可堕畜生,鸳鸯、鹑、鸽,从淫业而堕者也;

    孤雁之报,从他恶而堕者也。如《俱舍论》中说。论云:人若造业,当堕畜生,各自差别。就中淫欲盛者,生鸽、雀、鸳鸯中。瞋恚盛者,生蝮、蝎、蚖、蛇中。愚痴盛者,生猪、羊、蚌、蛤(gé)中。骄慢盛者,生虎、狼、狮子中。掉戏盛者,生猕猴中。悭嫉盛者,生饿狗中。

    问:人若造罪,当入畜生胎,此时识得为畜生否?

    答:到此不由作主。

    问:云何死后作不得主?

    答:现在何曾作得主?同一美色也,淫人见之,爱入骨髓。妒妇见之,恨

    入骨髓。现在且然,何况身后?

    问:昔有忉利天王,自知寿尽,将入驴胎。至心归依三宝,即时堕胎,复

    为天帝(详《法句喻经》)。又何以说?

    答:此因宿福深厚,故得挽回。不然,则母彘在前,但见美女;屎尿之气,宛若旃檀矣。

    问:世人至众,世事甚繁,若丝毫记录,则积墨如山,且不足用。阎老何

    苦费此闲心,记此闲事?

    答:一切惟心造,心能作天宫,心能作地狱。天宫内院,胜境甚多,然非

    营造所就,生于中者,自然受乐。地府泥犁,狱具无量,亦非营造所就,生于中者,自然受苦。

    问:生时痛苦,从形体得。死后无形,痛苦谁受?

    答:痛在于神,不在于形。若从形得,死人亦痛。

    问:人造恶业,固当重治。但狱卒鬼王,其恶更甚,复有何等地狱报之?

    答:若以事论,譬如狱卒奉命笞人,决无更受笞罪之事。若以理论,则阿

    旁狱卒等〖阿旁,地狱狱卒之名,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执铁叉〗,皆

    造业者自心所现。

    问:地狱既有,当使世人各一目击,方可信受。

    答:将来目击者,遍处皆是。但恨目击者,不能复归耳。

    问:如来以足指按地,大千世界皆成金色(见《维摩诘经》)。有此神通,盍破十方地狱,使受苦者尽生佛国?

    答:大医王能疗恶病,不能救不服药之人。造业者自招恶报,菩萨不能救

    之而免。犹之贫人枵腹,富者不能代之食而使饱也。

    问:定业既所难免,佛法亦无所用。而经中动称救度无量,何欤?

    答:世间一切苦恼,皆由恶业所成。劝人不造恶业,已断苦恼之根,非救

    度而何?

    恶道缘由类(十問十答) 問:鴛鴦鶉鴿,因宿世造淫,故今世為淫鳥。而飛雁喪偶,至死不合,宿

    世不淫就很明白了。為何也墮落為鳥身呢?

    答:十惡之中,淫僅僅是其中之一罷了。十惡都可墮落為畜生。鴛鴦鶉鴿,從淫業而墮落,孤雁之報,從他惡而墮落。如《俱舍論》中說:“人

    若造業,當墮畜生,各自差別。其中淫欲盛者,生鴿雀鴛鴦中;瞋恚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25

    盛者,生蝮蠍蚖蛇中;愚癡盛者,生豬羊蚌蛤中;憍慢盛者,生虎狼

    獅子中;掉戲 [01]

    盛者,生獮猴中;慳嫉盛者,生餓狗中。”

    問:人若造罪,當入畜生胎,此時識得為畜生否?

    答:到此不由作主。

    問:為何死後作不得主?

    答:在世就能作得主嗎?同一美色,淫人一見,愛入骨髓;婦人見之,恨

    入骨髓。在世尚且如此,何況身後。

    問:從前,忉利天王自知壽盡,將入驢胎,至心歸依三寶,即時墮胎,再

    作天帝 ( 詳《法句喻經? )。又該作何解說呢?

    答:此因宿福深厚,故得挽回。不然,則母豬在前,視為美女,屎尿之氣,宛如旃檀了。

    問:世人眾多,世事浩繁,若絲毫記錄,則積墨如山,且不足用。閻老何

    苦費此閒心,記此閒事?

    答:一切惟心造,心能作天宮,心能作地獄。天宮內院,勝境很多,但並

    非營造,生於其中的人,自然受樂。地府泥犁[02]

    ,獄具無量,也非營造,生於其中的人,自然受苦。

    補充:所以,受苦受樂,都是虛幻假像,並非誰在主宰你。一切都是你自

    心所成,一切都由你自作自受。

    問:生時痛苦,從形體得。死後無形,痛苦誰受?

    答:痛在於神,不在於形。若從形得,死屍亦痛。

    問:人造惡業,固然應當重治。但獄卒鬼王,罪惡累累,有何等地獄報應呢?

    答:若從事相上來說,譬如獄卒奉命打人,決無再受被打之事。若從理體

    上來看,則一切獄卒都是造業者自心所現。

    問:地獄既有,應當使世人各各目擊,才可信受。

    答:將來目擊者,到處都是。只是遺憾目擊者不能再回來了。

    問:如來以足指按地,大千世界,都成金色(見《維摩詰經》)。有此神通,為何不踏平十方地獄,使受苦眾生盡生佛國?

    答:大醫王能療惡病,不能救不服藥之人。造業者自招惡報,菩薩不能挽

    救而使他免除。好像貧人餓肚子,富者不能代替他吃飽。

    問:定業既所難免,佛法亦無所用。而經中動不動就說佛菩薩救度無量眾生,為何呢?

    答:世間一切苦惱,都由惡業所成。勸人不造惡業已斷苦惱之根,難道不

    是救度嗎?

    01. 掉,搖擺,好動;戲,遊戲,戲耍。

    02. 泥犁,即地獄。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26

    婚嫁穷源类(八问八答) 问:淫既为万恶之首,则圣王治世,当有以绝之。而伏羲通媒妁,合二姓之好,何耶?

    答:此正所以息天下之淫也。婚礼不设,无论天下男女,必入禽兽之为,而所生子女,亦必致弃而不育。以故开一方便之门,定为婚姻之道,使男子各妻其妻,女子各夫其夫,父母各子其子,守其一而不乱也。

    问:归作合之权于媒妁,何也?

    答:恐巧诈者取妍弃媸,开天下之争也。

    问:设问名、纳吉、请期之礼,何也?

    答:恐开后世苟合之途,故多其曲折也。

    问:婚嫁之故,余既知之。男女之道,始于何日?

    答:按《起世因本经》,劫初之时,众生皆从光音天下,自然化生,不由母腹。

    逮食地味既久,形色丑恶,便有筋脉骨髓,分男女之相,而后有淫欲

    之情。此男女之道所由始也。

    问:儒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佛制辞亲出俗,极言室家之为害。儒释两途,何以判然若此?

    答: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世人根器不一,有佛法不足化,而儒教可化者。

    有儒教不足化,而佛法可化者。故三教圣人,虽同心协力,不得不分

    任其事,各立一种门庭,各垂一种教化。名虽三,而实则一也。譬如

    三大良医,皆欲治病,而病有不同,若三人皆习一业,所济必不能广。

    又如刀兵劫至,有三大长者,各欲救人出城,若止开一门,所救亦必

    不广。是故能尽仲尼之道,释迦见之必喜。能尽释迦之道,仲尼见之

    亦必喜。若谓从吾之教而善,则悦。不从吾之教而善,则不悦。亦不

    得为佛,不得为圣矣。隋李士谦曰:“三教如三光也,岂可缺一哉?”

    (出《隋书》)后人议论纷纷,徒形其隘耳。

    问:或疑羲皇诸圣,皆是大菩萨应化,不识有诸?

    答:或亦有之。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良冶之子,必学为裘。〖制弓之家

    挠屈弓材以制弓,其子弟便先学着弯折柳条以制箕。冶造之家陶熔金

    铁以补治破器,其子弟便先学着补缀兽皮以成裘。喻其事虽大小不同,其理却彼此相通,语出《礼记·学记》。〗佛教有权有实,有渐有顿。

    离欲出家,实教、顿教也。配合两姓,渐教、权教也。譬之不能持斋者,先劝之食三净肉耳。三教圣人此心同,此理同也。

    问:天下人人绝欲,百年后无复人类,奈何?

    答:此等浊世,男女二十不嫁娶,则相窥相从矣,安得人人绝欲?只如足

    下自反,恐亦不能,况其他乎?渔人一日不捕鱼,遂患舟楫之不通,是杞老忧天坠矣。

    问:设或有之,奈何?

    答:果尔,则一切世间,皆如诸天化生,不由胎狱。

    婚嫁穷源类(八問八答) 問:淫既為萬惡之首,則聖王治世,就應當斷絕。可伏羲通媒妁,合二姓之好。

    為何呢?

    答:這正是控制天下之淫業。沒有婚禮,沒有媒人,讓天下男女自由氾濫,必然走向動物化。而所生子女也必定會被拋棄,無人撫育。因此,開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27

    一方便之門,定為婚姻之道。使男子各各獨守自己的妻子,使女子各

    各獨守自己的丈夫,父母各各撫養好自己的孩子。感情專一,就不會

    淫亂。

    問:為何把男女作合之權,歸於媒人?

    答:恐怕奸巧狡詐的人,貪色惡醜,嫌貧愛富,開天下之爭。

    問:為何要選擇好日子,又要送禮?

    答:恐怕後世男女苟合,輕易失去貞節,故多曲折。

    問:婚嫁之故,我已經知道了。男女結合的事,從什麼時候開始?

    答:按《起世因本經》,劫初之時,眾生都從光音天下來,自然化生,不

    從母腹出生。等到地味吃食已久,形色醜惡,便有筋脈骨髓,分男女

    之相,而後有淫欲之情。這就是男女結合的開始。

    問:儒門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佛制辭親出家,極言家室的危害。儒

    釋兩途,為何如此不同呢?

    答:方法不同,目的相同。世人根器不一,有的佛法不能教化,而儒教可

    化。有的儒教不足化,而佛法可化。故三教聖人,雖同心協力,不得

    不分管自己的事。各立一種門庭,各垂一種教化。名雖三,而實則一。

    譬如三大良醫,都要治病,而病不同。若三人都是一種方法,救濟必

    不能廣。又如刀兵劫到了,有三大長者,各要救人出城。若只開一門,所救亦必不廣。因此,能盡仲尼之道,釋迦見之必喜,能盡釋迦之道,仲尼見之也必喜。若說信我的教最好,就高興,否則就排斥。那麼佛

    就不能為佛了,聖人也不能為聖了。隋朝李士謙說:“三教如三光啊,哪能缺一呢?”( 出《隋書》)。後人議論紛紛,都是片面的觀點。

    補充:孔子是菩薩,老子也是菩薩,但菩薩只說菩薩的話,菩薩只幹菩薩

    的事,否則就是越軌了。一國不可有二主,一個時代不能出現兩位

    佛陀。如此說來,孔子是不是比佛陀低呢?非也!眾生平等,無有

    高下。文殊菩薩早已成佛,但他後來只作佛陀的老師,他是七佛之

    師。因為一個學校,要有校長,要有老師,要有學生。佛陀降世,其他聖者就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演好一場教化眾生的戲。所以,從本質上來說,佛陀與孔子都是平等的,但從表像上來說,他們的

    立足點都各不相同。

    問:我懷疑羲皇諸聖,都是大菩薩應化,對嗎?

    答:大菩薩應化是常有的事。佛教有權有實,有漸有頓。離欲出家,是實

    教頓教。配合兩姓,是漸教權教。譬如不能持齋的人,先勸他食三淨肉。

    三教聖人此心同,此理同。

    問:天下人人絕欲,百年後就沒有人類了,怎麼辦?

    答:此等濁世,男女二十歲不嫁娶,誰也穩不住了。怎能人人絕欲?就說

    您自己能夠馬上反省,恐怕也很困難,何況其他人呢?您的想法,是

    杞人憂天。

    問:假設能夠這樣,結局怎樣?

    答:真的如此,則一切世間眾生都如諸天化生,不再胎生。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28

    忏悔往生类(七问七答) 问:已造淫业,欲除其罪,当于佛前忏悔乎?抑从自心忏悔乎?

    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佛前忏悔,不碍自心忏悔。自心忏悔,不碍佛

    前忏悔。

    问:今世所犯淫业,固当忏悔以消除。若过去世中所犯,涉于渺茫,何须

    忏悔?

    答:吾等旷劫以来,至于今日,凡系四生六道之身,一一受过无量。凡系

    罪大恶极之事,一一造过无量。若忏悔今生,而不及宿世,岂非去草

    留根耶?

    问:善恶因果,父子不能相代。忏悔一身之业,犹恐不暇,并代四生六道忏悔,迂孰甚焉?

    答:但求自利,不思利人者,凡夫之见。未求自度,先欲度人者,菩萨之心。

    禹、稷己溺己饥,孔子老安少怀,范子先忧后乐,其揆一也。〖《孟子·离

    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论语·公冶长篇》,孔子自言其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

    怀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问:淫欲固是生死之根,不可不断。但出世之法,乃身后事耳,晚年修习,未为迟也。

    答: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晚年而后修习,是犹饥而耕田,渴而凿井矣。

    况得至晚年者,目前岂数数见哉?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

    问:末世众生,贫苦殊甚。佛国楼阁宫殿,皆七宝庄严。何其苦乐之不均哉?

    况佛视众生,等于一子,何不分惠十方,使一切共享其乐乎?

    答:苦乐天渊,现在之果,而所以致此者,过去之因。往昔因中,举世皆

    造杀业,菩萨独尚慈悲。举世皆耽色欲,菩萨独修梵行。举世皆事贪吝,菩萨独爱布施。作善作恶,既有天渊之别,各各不能相代。则受乐受

    苦,亦有天渊之别,各各不能相代。譬如舜目重瞳,较之双眸而有余。

    瞽瞍盲视〖瞽瞍(sǒu),舜之父〗,拟于独眼而不足。舜虽大孝,岂

    能以己之有余,补其亲之不足哉?

    问:土阶茅舍,乃见尧舜之仁。琼室瑶台,适形桀纣之恶。佛既观三界为牢狱,何必借七宝以庄严?

    答:一则是万姓之脂膏,一则是三生之福果。二者合观,拟非其类。

    问:佛国清净庄严,固万倍于尘世。但经中所言,未免形容太过,若皆信之,不几近于荒唐乎?

    答:人所信者,不过耳目心思。耳目不及之处,犹谓荒唐,况心思不及者

    乎?譬如蚯蚓,但知尺土中食泥之乐,不知苍龙跃于大海,突浪冲波。

    亦如蜣蜋,但知粪壤内转丸之乐,不知大鹏扶摇九万里,风斯在下。

    懺悔往生類(七問七答) 問:已經造了淫業,要消除罪過。應當在佛前懺悔呢,還是從自心懺悔呢?

    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佛前懺悔,不妨礙自心懺悔,自心懺悔不妨礙

    佛前懺悔。

    問:今世所犯淫業,當然應當懺悔以消除。若過去世中所犯,渺茫無知,何須懺悔?

    答:我們從無量劫以來到今天,凡是四生六道之身,一一受過無量;凡是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29

    罪大惡極之事,一一造過無量。若只是懺悔今生而不及宿世,難道不

    是去草留根嗎?

    問:善惡因果,父子不能相代。懺悔一身之業,都恐怕來不及了,兼代四

    生六道懺悔,不也太迂了嗎?

    答:但求自利,不思利人,是凡夫之見。未求自度,先要度人,是菩薩之心。

    禹稷為了天下蒼生,寧可自己被水淹,自己餓肚子。孔子為了天下蒼生,一生都沒有休息。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都是我

    們學習的榜樣。

    問:淫欲固然是生死之根,不可不斷。但出世之法,是身後事罷了。晚年修習,不算為遲。

    答:凡事早作準備就會成功,若總是拖延就會廢棄。到了晚年後再修習,這就好像饑而耕田,渴而鑿井了。何況到了晚年,目前有多少人修行

    呢?舉世盡從忙裏老,誰人肯向死前休?

    問:末世眾生,如此貧苦。佛國樓閣宮殿,都七寶莊嚴。為何苦樂不均,如此之大呢?佛視眾生,等於一子。為何不使十方眾生都受惠?使大

    家共用快樂呢?

    答:苦樂有天淵之別,是由因果所引起的。過去因中,舉世盡造殺業,菩

    薩獨行慈悲;舉世沉迷色欲,菩薩獨修梵行;舉世儘是貪吝,菩薩獨

    愛佈施。作善作惡,既有天淵之別,各各不能相代,則受樂受苦,也

    有天淵之別,各各不能相代。

    問:土階茅屋,才見堯舜之仁;瓊樓玉宇,正露桀紂之惡。佛既然視三界

    為牢獄,何必借七寶來莊嚴?

    答:一則是天下萬姓的脂膏,一則是三生積累的福果,兩者比較,截然不同。

    問:佛國清淨莊嚴,當然萬倍於塵世。但經中所言,未免形容太過分了。

    若都相信,不近於荒唐嗎?

    答:人所相信的,不過耳目心思罷了。耳目不到的地方,就說荒唐。何況

    心思不及的地方?譬如蚯蚓只知一尺土中食泥之樂,不知蒼龍躍于大

    海,突浪沖波。又如蜣螂只知糞土內轉丸之樂,不知大鵬扶搖九萬裏,搏擊長空。

    補充:人類肉眼看不見的事物是很多的。電磁場看不見,但卻客觀存在。

    人類之外到底有什麼外星生命,當今科學正在探索。事實上,許多神

    話科學已經證明是事實。釋迦牟尼佛不靠儀器,而從自身證悟的天眼

    看到了人類看不見的東西。當時並沒有顯微鏡,可他說一碗水有八萬

    四千蟲(細菌);當時並沒有望遠鏡,可他發現了三千大千世界。這

    些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理論,已被當代科學所證實。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30

    如来应化类(七问七答) 问:世人产育,必由阴道。菩萨入胎,必从右胁。何也?

    答:凡夫有欲,故由产门。菩萨无欲,故从右胁。

    问:三界至尊,莫如天帝。而如来降生,四王、忉利天子,皆恭敬奉承。

    得毋故为此言,以张大其说乎?

    答:经称六道,诸天亦在其中。世人观之,以为尊而无对。佛眼视之,同

    为未出世之凡夫。故如来每一说法,无量帝释天王,皆恭敬礼拜,听

    受妙义。略言之,如《华严经》云:“尔时天王,遥见佛来,即以神力,化作宝莲华藏狮子之座,百万层级,以为庄严。百万天王,恭敬顶礼。”

    《般若经》 云:“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大宝积经》 云:

    “四天王天、三十三天诸天子等,虚空散华,供养如来。”《莲华面经》

    云:“帝释天王,见世尊已,即敷高座,顶礼佛足。”《梵网经》云:

    “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合掌至心,听佛诵大乘戒。”《圆

    觉经》云:“尔时大梵王、二十八天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贤

    愚因缘经》云:“帝释侍左,梵王侍右。”《普曜经》云:“梵天侍右,帝释侍左。”《造像经》云:“梵王执白盖在右,帝释持白拂侍左。”

    《法华经》云:“是诸大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如是之类,不胜屈指。若如来福德,仅等诸天,则经中不敢说此大言。而梵王、帝释,岂容此等经典流通哉?

    问:《玉皇经》载,天帝说法,佛来听受。然则非欤?

    答:如来经典,佛口亲宣,阿难结集,一言不妄。《玉皇经》者,出于后

    人之手,非玉帝降鸾之笔。虽其所言,不失尊崇玉帝之意,然未知所

    以尊矣。且尔亦闻佛教之大乎?合古今福德最厚之人,不如四王天一

    天人。合四王福德最厚之人,不如忉利天一天人。玉帝者,忉利天之

    王也。忉利而上,展转相胜,至他化天,为欲界,有四重阶级。他化

    而上,展转相胜,至色究竟天,为色界,有十八重阶级。色究竟而上,展转相胜,至非非想天,为无色界,有四重阶级。总为未出世之凡夫。

    若出世圣流,有声闻小乘,自须陀洹至阿罗汉,有四重阶级。又上之,有缘觉、独觉。又上之,则菩萨位中,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有数十重阶级。又上之,得入初地,自欢喜地,至法云地,又有十重

    阶级。然后位臻等觉,为补处之尊,将成佛矣。佛为无上大法王,以

    其无有得而更上也。岂有玉皇说法,反来听受者乎?莲大师《正讹集》

    中,辨之甚详。

    问:如来降诞,既在周昭王时。则佛法在天竺国,已将五百年矣,孔子何

    以不闻其概?

    答:孔子已微闻其略矣。昔太宰问孔子曰:“夫子圣者欤?”孔子曰:“圣

    则某弗敢。”又问三王五帝,孔子皆不对。太宰骇曰:“然则孰者为圣?”

    孔子动容有间曰:“某闻西方有大圣人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出《列子·仲尼篇》)安得谓

    不闻哉?

    问:佛教至汉明帝时方传东夏,孔子何由而知?

    答:如来降生,此间已有其兆。昭王二十六年(坊本作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日有重轮,五色祥云,入贯太微,遍照西方,大地震动,池井泛溢。王命太史苏由筮之,得“乾”之九五。由曰:“西方有圣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31

    人降诞耳,却后千年,教法来此。”王命镌石记之,置之南郊祠前(出《周

    书异记》及《白马寺碑记》)。则孔子所言,盖有自矣。但教未东来,言之略耳。

    问:《六经》所言,方可为据。《列子》之书,何足信乎?

    答:孔子生平所言,传于后世者,百千中之一耳,安保其尽载《六经》乎?

    列子,学孔子者也,去圣未远,其言必非无据。何由知数百年后,有

    佛法至此,而预为之地乎?且何以不言他方,而独指西方乎?

    问:上古无佛,人颂升平之化。后世有佛,反成叔季之风〖叔季,犹言末世〗。

    其教亦何益于人国也?

    答:诸佛降生,正因救度浊世。譬如因暗而设灯,非因设灯而始暗也。乱

    天下者,皆凶暴淫虐,最不信佛之人。曾见有断酒戒荤,而杀人行劫;

    栖身寺院,而弑君篡夺者乎?刘宋文帝曰:“若使率土皆感佛化,朕

    则坐致太平矣。”(出《宋书》)唐太宗序三藏圣教,极意尊崇,谓

    侍臣曰:“佛教广大,莫极高深。”玄奘法师示寂,高宗曰:“朕失

    国宝矣!”哭之至恸,辍朝五日。玄宗闻神光师之论,叹曰:“佛恩

    如此,非师莫宣,朕当生生敬仰。”宋朝太祖、太宗、真、仁、高、孝,无不归心佛门,精研大法,或驾临佛宇,或问道禁中。(事迹见于唐

    宋史、《稽古略》、《文献通考》、《北山录》、《郑景仲家集》等书)。

    所以古今来明智之人,类多归向。

    深信禅学,有所悟入者,略言之,如许玄度(询)、刘遗民(程

    之)、周道祖(续之)、雷仲伦(次宗)、宗少文(炳)、沈休文(约)、宋广平(璟)、王摩诘(维)、王夏卿(缙)、杜黄裳(鸿渐)、白

    乐天(居易)、李习之(翱)、裴中立(度)、裴公美(休)、吕圣

    功(蒙正)、李文靖(沆)、王文正(旦)、杨大年(亿)、尹师鲁

    (洙)、富郑公(弼)、文潞公(彦博)、杨次公(杰)、王敏仲(古)、赵清献(抃)、周濂溪(敦颐)、邵尧夫(雍)、张安道(方平)、黄鲁直(庭坚)、陈莹中(瓘)、张无尽(商英)、张子韶(九成)、张德远(浚)、王虚中(日休)、冯济川(楫)、吕居仁(本中)、刘屏山(子翚)、李汉老(邴)等是也。

    敬佛法而明佛理者,如羊叔子(祜)、王茂宏(导)、谢安石(安)、何次道(充)、王逸少(羲之)、王文度(坦之)、谢康乐(灵运)、褚季野(裒)、萧时文(瑀)、房乔年(玄龄)、杜克明(如晦)、魏元成(征)、虞伯施(世南)、褚登善(遂良)、颜鲁公(真卿)、李太白(白)、李邺侯(泌)、柳子厚(宗元)、李浚之(渤)、寇

    莱公(准)、范文正(仲淹)、韩魏公(琦)、杜祁公(衍)、曾明

    仲(公亮)、二苏兄弟(轼、辙)、吕晦叔(公著)、汪彦章(藻)、李屏山(之纯)、张敬夫(栻)、吕东莱(祖谦)、刘静斋(谧)等

    是也。

    近代名德尊信者,若赵松雪(孟頫)、宋景濂(濂)、周恂如(忱)、徐大章(一夔)、罗念庵(洪先)、唐荆川(顺之)、赵大洲(贞吉)、陆平泉(树声)、陆五台(光祖)、殷秋溟(迈)、薛君采(蕙)、王弇洲(世贞)、宗子相(臣)、邓定宇(以赞)、冯具区(梦祯)、虞长孺(淳熙)、袁玉蟠兄弟(宗道、宏道、中道)、陶石篑兄弟(望龄、奭龄)、焦漪园(竑)、黄慎轩(辉)、王宇泰(肯堂)、钟伯敬(惺)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32

    等,卓然称盛。若白沙(宪章)、阳明(守仁)二公,为道学宗主,而立言皆契禅门宗旨。得其传者,若王龙溪(畿)、罗近溪(汝芳)、周海门(汝登)、杨贞复(起元)等,益深究大法。

    噫!佛法苟非最上真乘,有补王化,安得昔贤如是钦奉乎?(事

    迹散见于《二十一史》及各文集、各语录。)戒淫之士,愿回欲海之

    狂澜,诚不可不留心于此也。

    如來應化類(七問七答) 問:世人產育,必由陰道。菩薩入胎,必從右脅。為什麼呢?

    答:凡夫有欲,故由產門。菩薩無欲,故從右脅。

    問:三界至尊,莫如天帝。而如來降生,四王忉利天子,都恭敬奉承。是

    否太誇大其詞了呢?

    答:經上說的六道,諸天也在其中。世人眼光,以為至高無上。佛眼來看,同為未出世的凡夫。故如來每一說法,無量帝釋天王,都恭敬禮拜,聽受妙義。簡略來說,如《華嚴經》說:“此時天王,遙見佛來,即

    以神力,化作寶蓮華藏獅子之座,百萬層級,以為莊嚴。百萬天王,恭敬頂禮。”《般若經》說:“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都應供養。”《大

    寶積經》說:“四天王天、三十三天諸天子等虛空散華供養如來。”《蓮

    華面經》說:“帝釋天王見世尊後,即請佛升上高座,以禮佛足。”《梵

    網經》說:“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國王合掌至心,聽佛誦大

    乘戒。”《圓覺經》說:“此時大梵王、二十八天王即從座起,頂禮

    佛足。”《賢愚因緣經》說:“帝釋侍左,梵王侍右。”《普曜經》說:

    “梵天侍右,帝釋侍左。”《造像經》說。“梵王執白蓋在右,帝釋

    持白拂侍左。”《法華經》說:“此各大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轉。”

    如此之類,不勝屈指。若如來福德,僅僅與諸天相等,則經中不敢說

    此大話。而梵王帝釋,難道會允許此等經典流通嗎?

    問:《玉皇經》記載天帝說法,佛來聽受。有這麼回事啊?

    答:如來經典,佛口親宣。阿難結集,一言不妄。《玉皇經》出於後人之手,不是玉帝降鸞之筆。雖然其中所言,不失尊崇玉帝之意。但並未知道

    宇宙中誰是最尊貴的。你聽聞佛教的偉大嗎?合古今福德最厚之人,不如四王天一天人。合四王福德最厚之人,不如忉利天一天人。玉帝

    是忉利天之王。忉利以上,更加殊勝。至他化天為欲界,有四重等級。

    他化以上,更加殊勝。至色究意天為色界,有十八重等級。色究意以上,更加殊勝。至非非想天為無色界有四重等級。都是未出的凡夫。若出

    世聖流,有聲聞小乘,自須陀洹至阿羅漢,有四重等級。上面還有緣覺。

    又上,則入菩薩位中,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有數十重等級。

    又上,得入初地。自歡喜地至法雲地,又有十重等級。然後位至等覺,為補處之尊,將成佛了。佛為無上大法王,處於整個宇宙的最高境界,是世界的本體,哪裏有玉皇說法,如來反來聽受的事呢?蓮大師《正

    訛集》中有詳細辨析。

    問:如來降誕,既在周昭王時,則佛法在天竺國,已將近五百年了。孔子

    為何不聞大概?(此問參見《安士全書白話解》上卷“吾一十七世為

    士大夫身”中“初聞佛理”)

    答:孔子已經聽說了。從前太宰問孔子說“夫子是聖人嗎?”孔子說:“聖

    人我不敢領受。”又問三王五帝,孔子都不回答。太宰驚駭地說:“那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33

    麼誰是聖人呢?”孔子很激動地說“我聽說西方有大聖人,不用治理

    而天下太平,不用勸說而自有信仰,不用教化而自然實行,廣大無邊啊,俗人無法來說明。”( 出《列子》仲尼篇 ) 怎能說孔子不聞佛教呢?

    問:佛教到漢明帝時,才傳入中國,孔子憑什麼管道而知道呢?(參見《安

    士全書白話解》上卷“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

    答:如來降生,此地已有徵兆。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坊本作二十四年)四

    月八日,日有重輪,五色祥雲,入貫太微,遍照西方,大地震動,池

    井泛溢。王命太史蘇由占卜,得乾之九五。由說:“西方有聖人降誕

    了!過後千年,教法來此。”王命刻石記載,放置在南郊祠前(出《周

    書異記》及《白馬寺碑記》)。孔子所說,自然就有根據了。但教未東

    來,說得簡略罷了。

    問:六經所言,才可為據。《列子》之書,何足為信?

    答:孔子生平所言,傳於後世的,百千中之一罷了,怎能保證它全部記載

    在六經呢?列子學孔子,去聖未遠,他的話必然有據。

    問:上古無佛,天下升平。後世有佛,反而世風日下。佛教于人于國又有

    什麼好處呢?(參見《安士全書白話解》上卷“人福有古重今輕之驗”)

    答:諸佛誕生,正是為了救度濁世。譬如因暗而點燈,並非因點燈而開始

    黑暗。亂天下的人,都是兇暴淫虐、最不信佛的人。曾見有人斷酒戒葷,反而殺人搶劫嗎?寄身寺院,反而弑君篡權嗎?劉宋文帝對何尚之說:

    “范泰、謝靈運曾經說,六經本來是為了救濟世俗的人,如果要尋找

    本性真諦,就必須用佛理作指南,全國都受佛化,我就能輕而易舉取

    得天下太平了!”(出《宋書》)。唐太宗敘三藏聖教,非常欽崇。玄

    奘法師逝世,高宗對左右的人說:“我失國寶了!”停朝五日(見《高

    僧傳))。玄宗聽聞神光師之論,感歎說:“佛恩如此,非師莫宣,朕

    當生生敬仰!”宋朝太祖、太宗,真、仁、高、孝,都宏揚佛法,有

    時駕臨佛寺,有時內宮問法,成為叢林盛事。(事蹟見於唐宋史、稽古略、文獻通考、北山錄、鄭景仲家集等書)所以古往今來,明智之人,大

    多歸向。

    深信禪學,有所悟入的人,簡略來說,如許玄度(詢)、劉遺民(程

    之)、周道祖(續之)、雷仲倫(次宗)、宗少文(炳)、沈休文(約)、宋廣平(璟)、王摩詰(維)、王夏卿(縉)、杜黃裳(鴻漸)、白樂天

    (居易)、李習之(翱)、裴中立(度)、裴公美(休)、呂聖功(蒙正)、李文靖(沆)、王文正(旦)、楊大年(億)、尹師魯(洙)、富鄭公(弼)、文潞公(彥博)、楊次公(傑)、王敏仲(古)、趙清獻(抃)、周濂溪(敦

    頤)、邵堯夫(雍)、張安道(方平)、黃魯直(庭堅)、陳瑩中(瓘)、張無盡(商英)、張子韶(九成)、張德遠(浚)、王虛中(日休)、馮

    濟川 ( 楫 )、呂居仁 ( 本中 )、劉屏山 ( 子葷 )、李漢老 ( 邴 ) 等。

    敬信佛法,又明佛理的人,如羊叔子(佑)、王茂宏(導)、謝安

    石(安)、何次道(充)、王逸少(羲之)、王文度(坦之)、謝康樂(靈

    運)、褚季野(寰)、蕭時文(瑀)、房喬年(玄齡)、杜克明(知晦)、魏元成(微)、虞伯施(世南)、褚登善(遂良)、顏魯公(真卿)、李

    太白(白)、李鄴侯(泌)、柳子厚(宗元)、李浚之(渤)、寇萊公(準)、張敬夫 ( 栻 )、呂東來 ( 祖謙 )、劉靜齋 ( 謐 ) 等。

    近代名德尊信,如趙松雪 ( 孟頫 )、宋景濂 ( 濂 )、周恂如 ( 忱 )、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34

    徐大章(一夔)、羅念庵(洪先)、唐荊川(順之)、趙大洲(貞吉)、陸平泉(樹聲)、陸五臺 (光祖)、殷秋溟(邁)、薛君釆(蕙)、王弇

    洲(世貞)、宗子相(臣)、鄧定宇(以贊)、馮具區(夢禎)、虞長孺(淳熙)、袁玉蟠兄弟(宗道宏道中道)、陶石簣兄弟(望齡爽齡)、焦漪園(竑)、黃慎軒 ( 輝 )、王宇泰 ( 肯堂 )、鐘伯敬 ( 惺 ) 等。

    一代盛名的,如白沙(憲章)、陽明(守仁),二公為道學宗主,而立言都契合禪門宗旨,得其傳的人,如王龍溪(畿)、羅近溪(汝芳)、周海門 ( 汝登 )、楊貞複 ( 起元 ) 等。

    佛法若非最上真乘,有補王化,怎能得昔賢如此欽奉呢?(事蹟

    散見於二十一史及各集、各語錄)戒淫之士,願回欲海之狂瀾,不可

    不留心於此啊!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35

    跋劝善之书,展卷而令人攒眉者,其书必不传。展卷而令人鼓掌者,其书亦

    必不传。何则?一失之深,一失之浅也。吾师是集,意在戒淫,而复惓惓于生

    死之际。疑其过深矣。然于平旦时,取生死之说自问焉,则人人不能免也。挟

    不能免之心,复取是书,反覆玩味,而后知其学识之宏,菩心之切也,而后攒

    眉者皆鼓掌也。现在纸贵洛阳,他年再光梨枣,可遥卜已。

    虞山門人陈鍹聖來氏拜识。

    跋勸善之書,一展卷就使人皺眉的,此書必定不能流傳;一展卷就使人鼓掌的,此書也必定不能流傳。為什麼呢?一失之深,一失之淺。我師此《欲海回狂》集,意在戒淫,但又懇切誠摯勸人走出生死輪回,我曾懷疑它過深了。但當我清晨

    起床之後,取生死之說自問,發現人人都不能免除。就帶著這種心態,再取此

    書,反復體會,才知我師學識之宏,菩心之切。此一深究,皺眉者就都會鼓掌了。

    現在紙貴洛陽,他年廣為流通,是可以預料得到的。

    虞山門人陈鍹聖來氏拜识。

    内典字义译注

    内典字義译注

    卷一

    三途:即三恶道。

    优填王:梵语邬陀衍那,此言出爱。亦云优陀延。即优填王也。(凡言梵语者,皆天竺国之语也,劫初皆梵天遗种,故称梵。)

    婆罗门:此云净行,是西天四姓之一,详《长阿含四姓经》。

    八关斋:即八戒也。在家者皆可受,期止一日一夜。欲日日持,须日日受,受则不可破。若能上品持,虽一日一夜,亦决定生天。

    罗汉:具云阿罗汉。有三义,一杀烦恼贼,二不受后有,三应受人天供养。

    沙门:此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也。

    舍利:此云骨身,亦云灵骨,四圣皆有之。形色不定,灵异无方,水火金石,皆不能损。

    菩萨:具云菩提萨埵,此言觉有情。同佛修证之谓觉,无明未尽之谓情。

    又有情,指众生言,菩萨以斯道觉斯民,故云觉有情。

    八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涅槃:此云灭度,得寂灭乐,度生死苦。又涅曰不生,槃曰不灭,不生不灭,名为涅槃。

    氎:音迭,其花可织为布。高昌国草本,罽宾国木本。

    恒河:具云恒伽,亦名殑伽,此云天堂来,其河近舍卫国。

    菩提:此言觉。

    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

    三宝:佛、法、僧也。三宝六义,详《宝性论》。

    正觉:梵语三菩提,此言正觉。登佛之果,名成正觉。

    阿阇世:此言未生怨,瓶沙王之太子。

    北俱卢洲:在须弥山北,其洲人民,寿皆千岁。念衣得衣,思食得食,命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36

    终生天。

    祇园:祇陀太子所施之树,给孤长者所买之园,具云祇树给孤独园,今特

    省文耳。

    精舍:佛、僧住处也。

    比丘:此言乞士。乞法于佛,以资慧命。乞食于世,以养色身。又云破恶、怖魔。

    转轮圣王:轮王有四种。金轮王,王四天下;银轮王,王三天下;铜轮王,王二天下;铁轮王,王一阎浮提。

    八难: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边地、五长寿天、六诸根不具、七生

    邪见家、八生于佛前佛后。有以北俱卢洲为长寿天者,谬也。观《大

    般若经》、《较量寿命经》,可见。

    如来:梵语多陀阿伽度,此言如来,佛十号中之一。

    释迦牟尼佛:梵语释迦,此言能仁。梵语牟尼,此言寂默。谓德能仁济群类,道尚寂默无为也。佛,觉也。

    天竺:即佛降生之国,亦名印度,亦名身毒,乃阎浮提之正中,先佛出世,皆在于此。周围九万余里,三面距海,北背雪山,东至震旦国,南

    至金地国,西至阿踰遮国,北至小香山,各五万八千里。其国于夏

    至午刻,用土圭测之,四面无影。其余一切国土,皆有影。

    净饭王:梵语阅头檀,此言净饭,或云白净。佛之父王,迦维罗卫国主也。

    摩耶夫人:具云摩诃摩耶,此言大术,或云大幻,谓能以大幻术,母诸佛也。

    波罗叉:亦云毕利叉,此言无忧。

    四大天王:北多闻天王,东持国天王,南增长天王,西广目天王。

    忉利天王:即帝释天主、释提桓因也,《涅槃经》别有十一名。

    毗首羯磨:此云种种工业。西土工巧者,多祭此天。

    三十二相:足下平满,有千辐轮相;手足柔如兜罗绵;足指纹同绮画;圆

    满纤长;足跟与趺相称;光润高满;双腨渐次纤圆;双臂垂膝;阴

    藏有梵相;毛孔绀青宛转;发皆右旋;肤不沾水;身皮金色晃耀;

    手足肩颈七处充满;肩项殊妙;膊腋充实;容仪洪满;体相端严;

    身量悉称;威容广大如狮子王;常光面各一寻;四十齿齐密,白如

    珂雪;四牙锋利;得味中上味;舌相净薄,能覆面轮,至于发际;

    梵音和雅,远近等闻;眼睫绀青齐整;鲜白红环;面如满月;眉相

    皎净,如天帝弓;眉间有白毫相;顶上高显,周圆犹如天盖。

    八十随形好:详《华严》、《大般若》、《三昧海》等经。

    耶输陀罗:此云名闻,移施长者之女,悉达太子之妃,罗睺罗之母。

    瞿夷:此云明女,舍夷长者之女。《十二游经》及《释论》皆云是太子正妃,耶输陀罗为次妃。

    鹿野:释长者之女,太子第三妃也。

    波旬:亦云波卑夜,此云极恶,魔王名也。

    三昧:此言正定,拣非邪定也。亦云正受,不受诸受,名曰正受。

    六天:四王天至他化天也,详在后。

    阿难:此云庆喜,亦云欢喜。生于佛成道日,故名。乃斛饭王之子,佛之

    堂弟也。

    拘睒弥国:亦名憍赏弥,中天竺国之境。

    摩因提:长者名。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37

    摩邓女:摩邓,摩登伽母也。摩邓女,即指摩登伽。

    目连:具云目犍连,此言采菽氏。

    沙弥:此言息慈,息世染欲,慈济众生也。

    安陀:近天竺之国。

    优婆塞:又云邬波索迦,此言近事男,谓亲近比丘而承事故。亦云邬波萨哥,此言善宿男,谓虽在家,而男女不同宿也。

    拘屍那城:此言角城,其城三角故。

    迦叶佛:此云饮光,释迦佛之师,贤劫千佛中第三尊佛也。

    卷二

    八王: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出家四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八部: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比丘尼:此云乞士女。

    优婆夷:又云邬波斯迦,此言近事女,谓亲近比丘尼而承事故。亦云乌波

    萨吉,此言善宿女。

    鸠摩罗什:此言童寿,天竺人,龟兹王甥也。苻坚建元九年,太史奏有德

    星现外国,故迎至此。

    茶毗:亦云阇维,焚化也。

    三藏:经、律、论。

    浮屠:此云高显,佛塔也。

    弥勒:此言慈氏,姓也。继释迦而成佛,详《弥勒下生成佛》等经。

    七佛:毗婆屍佛、屍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般泥洹:即般涅槃也,见前。

    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三长斋月:正、五、九。

    行者:修行之人也。

    四大:地、水、火、风也。有内外四大。以人身言,骨肉为地,精血为水,暖气为火,运动为风。

    天眼:天眼,五通中之一通。其间广狭不等,有外道天仙之天眼,有声闻、缘觉之天眼,有菩萨与佛之天眼。

    摩登:具云摩登伽,此言本性,淫女也。后于楞严会上,闻法悟道,出家,名性比丘尼。

    优钵罗:此云青莲华。非优昙钵罗也。优昙钵罗,树名,此云灵瑞,其树

    有实无华,若佛出世,或转轮王出世,此华方开。

    摩醯首罗:此云大自在,乃色究竟天之王也。梵语阿迦尼吒,此云窒碍究竟,又云色究竟,乃色界之顶天也。

    阎浮提:具云阎浮那提,树名也。此言胜金,树下有金,故以名树。又因

    洲有此树,故以名洲。即南赡部洲也,其地七千由旬。

    郁单越:此言高出,亦云胜处,即北俱卢洲也,其地十千由旬。

    瞿陀尼:亦云瞿耶尼,此言牛货,即西牛货洲也,其地八千由旬。

    弗婆提:亦云毗提诃,亦云弗于逮,此言胜,即东胜神洲也,其地九千由旬。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38

    须弥:具云须弥卢,此言妙高。四宝所成曰妙,耸出众山曰高。在四大天

    下之中,其高十六万八千由旬,半出海水上,半藏海水下,顶有忉

    利天宫,日月行于出水上山之半。

    娑婆:又云娑诃,又云索诃,此言堪忍。即释迦应化之土,大千世界之总名也。

    四天王:欲界第一天也,去地四万二千由旬,宫殿邻于日月。

    忉利天:梵语忉利,此言三十三。在四王天之上,帝释居中。四面有

    三十二位小天子,为内辅臣。合成其数,非自下而上之三十三也。

    夜摩天:具云须夜摩,此言善时分,在忉利天之上。

    兜率天:具云兜率陀,此言妙足,在夜摩天之上。

    化乐天:梵语须涅密陀,此言化自乐,在兜率天之上。

    他化自在天:梵语婆舍跋提,此言他化自在,在化乐天之上,乃欲界第六

    天也。此上欲、色二界中间,有魔身天作王,王于欲界,方为欲界

    顶天。

    由旬:亦云由延,亦云踰善那,乃轮王巡狩一停之舍,犹此方之驿。有作

    十六里者,有作三十里、四十里、六十里、至八十里者。

    甄叔迦:此言赤色。

    阿弥陀佛:梵语阿,此言无。梵语弥陀,此言量。以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福德无量故。

    三千大千世界:千日、千月、千须弥山、乃至千梵世天,名小千世界。千

    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千中千世界,名大千世界。以三次言千,故云

    三千,实则一大千也。

    摩尼:正云末尼,此言离垢。

    八功德水: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能除饥渴、八长养诸根。

    卷三

    七趣:《楞严经》以仙道合之六道,名为七趣。

    三兽:象、马、兔。

    梵王:是娑婆世界之主。

    铁围:梵语斫迦罗,此言轮山,亦云铁围山,在四洲之外。

    三世:过去、现在、未来。

    五阴:色、受、想、行、识。

    声闻:闻四谛声教而得证果,名曰声闻。

    九品往生: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上中下,共成九品也。义详《观无量寿

    佛经》。

    十恶:身三恶,口四恶,意三恶也。身,杀、盗、淫。口,妄言、绮语、两舌、恶骂。意,贪、瞋、痴。

    泥犁:地狱也,此言无有,言无有乐处、无有赦处也。

    阿旁:狱卒也,此言无慈。

    光音天:语言之时,口出净光,名光音天,色界二禅天之顶。劫火至时,此天首免其灾。

    地味:劫初地上所生之物也,状如煎热乳,味若细蜂蜜。

    四生:胎、卵、湿、化。

    梵行:持戒绝欲,名修梵行。

    三生:即三世。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39

    阿修罗:此云无端正,男丑女端正故。亦云非天,有天之福,无天之德故。

    亦云无酒,酿酒不成,瞋心誓断故。

    十八梵天:即色界天也,在欲界之上。已断情欲,故称为梵。十八者,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也。义详《楞严经》八、九卷。

    十六大国:皆天竺附近之国也,如央伽、摩竭提等。

    二十八天王:欲界六,色界十八,无色界四。

    非非想天:无色界极顶天也。

    须陀洹四重阶级:梵语须陀洹,此云入流,诸法眼净,得预圣流也。合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有四重阶级。

    缘觉:闻佛说十二因缘法,而得悟道,故名缘觉。

    独觉:出无佛世,独自觉悟,名为独觉。

    十信: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

    十住: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

    十行: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

    十回向: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

    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

    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

    欢喜地十重阶级:即十地也,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补处之尊:梵语阿惟颜,此云一生补处,言一来降生,即当成佛也。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40

    附录

    附录

    省庵法师不净观颂(并叙)

    佛为贪欲众生说不净观,观之既久,贪欲即除,可以越爱河而超苦海。余

    闲居阅《大智度论》,因取意而为之颂,以此自警,并以警世云。

    死想:有爱皆归尽,此身宁久长。替他空堕泪,谁解反思量?(先作此观,为下九想张本。)

    胀想:记得秾华态,俄成胮胀躯。眼前年少者,容貌竟何如?

    青瘀想:红白分明相,青黄瘀烂身。请君开眼看,不是两般人。

    坏想:皮肉既堕落,五脏于中现。凭君彻底看,何处堪留恋?

    血涂想:无复朱颜在,空余殷血涂。欲寻妍丑相,形质渐模糊。

    脓烂想:腐烂应难睹,腥臊不可闻。岂知脓溃处,兰麝昔曾熏。

    啖想:羊犬食人肉,人曾食犬羊。不知人与畜,谁臭复谁香?

    散想:形骸一已散,手足渐移置。谛观妩媚姿,毕竟归何处?

    骨想:本是骷髅骨,曾将诳惑人。昔时看是假,今日睹方真。

    烧想:火势既猛烈,残骸忽无有。试看烟焰中,著得贪心否?

    前诗粗示端绪,尚未谛审观察,复作五言律以广之

    死想:所爱竟长别,凄凉不忍看。识才离故体,屍已下空棺。夜火虚堂冷,秋风素幔寒。劝君身在日,先作死时观。

    胀想:风大鼓其内,须臾胮胀加。身如盛水袋,腹似断藤瓜。垢腻深涂炭,蝇蛆乱聚沙。曾因薄皮诳,翻悔昔年差。

    青瘀想:风日久吹炙,青黄殊可怜。皮干初烂橘,骨朽半枯椽。耳鼻缺还在,筋骸断复连。石人虽不语,对此亦潸然。

    坏想:肌肤才脱落,形质便遭伤。瓜裂半开肉,蛇钻欲出肠。枯藤缠乱发,湿藓烂衣裳。寄语婵娟子,休将画粪囊。

    血涂想:一片无情血,千秋不起人。淋漓涂宿草,狼籍污埃尘。莫辨妍媸相,安知男女身。哀哉痴肉眼,错认假为真。

    脓烂想:薄皮糊破纸,烂肉弃陈羹。脓血从中溃,蝇蛆自外争。食猪肠易呕,洗狗水难清。不是深憎恶,何由断妄情?

    啖想:屍骸遭啖食,方寸少完全。不饱饥乌腹,难干馋狗涎。当年空自爱,此日有谁怜?不若猪羊肉,犹堪值几钱。

    散想:四体忽分散,一身何所从?岂唯姿态失,兼亦姓名空。长短看秋草,秾纤问晚风。请君高著眼,此事细推穷。

    骨想:皮肉已销铄,唯余骨尚存。雨添苔藓色,水浸土沙痕。牵挽多虫蚁,收藏少子孙。风流何处去,愁杀未归魂。

    烧想:烈焰凭枯骨,须臾方炽然。红飞天际火,黑透树头烟。妄念同灰尽,真心并日悬。欲超生死路,此观要精研。

    省庵法师四念处颂(并叙)

    佛垂涅槃,嘱诸比丘,依四念处住,如佛无异。今时丁末法,正念者少,顾此法门,何人修学?岂惟不思其义,抑亦未识其名,可胜叹耶!余山居无事,读《涅槃·遗教品》,因取其意,以入声律。俾歌咏者,正念增长,妄心息灭。

    置诸座隅,日以自警,并不忘遗诫云。安 士 全 書 白 話 解

    安

    欲

    海

    回

    狂

    安

    決 疑 論

    41

    观身不净一兴颠倒想,遂有幻缘身。脓血常交凑,腥臊每具陈。纸粘皮裹肉,藤绊骨缠筋。毛覆丛丛草,虫居比比邻。内藏惟臭秽,外饰但衣巾。四大元无实,诸根岂有真?语言风自响,动转气相循。强号为男女,虚名立主宾。百年三尺土,万古一堆尘。贵贱空回首,贤愚共怆神。徒生复徒死,谁识本来人?

    观受是苦众苦从何起,深知受者情。顺违才领纳,取舍便纵横。有盛衰还至,无荣辱不成。怨从亲里出,哀是乐中生。王谢家何在,曹刘国已倾。悲欢几场梦,胜败一棋枰。事与心违背,贫将病合并。钱神呼不至,穷鬼送难行。戚戚终何益,悱悱漫不平。无求卑亦贵,知足欠还盈。若悟真空理,忧欣何处萌?

    观心无常妄心无著处,体相竟如何?闪闪风中烛,摇摇水上波。一家门户

    别(六根),六个弟兄多(六识)。扰扰各驰竞(如眼逐色、耳逐声等),纷

    纷总不和(如眼不与声和、耳不与色和等)。青黄俄改换(眼识无常),动静

    屡迁讹(耳识无常)。臭别香随到(鼻识无常),甜来淡又过(舌识无常)。

    炎凉易翻覆(身识无常),好恶每偏颇(意识无常)。境灭心安寄,情忘智亦孤。

    掀翻五欲窟,捣尽六根窝。劫贼归王化,飞禽出网罗。何当悟常住,诸妄尽消磨。

    观法无我诸法从缘起,初无我主张。因缘有生灭,念虑遂低昂。欲得翻成失,求闲反遇忙。畏寒冬不辍,苦热夏偏长。贫忆富时乐,老追年壮强。有谁憎顺适,若个好危亡(得失闲忙冷热等,皆从缘生,不因我有)。自在方为主,迁流岂是常?

    离根念何起,无识境还忘。内外无些子,中间有底藏。六窗虚寂寂,一室露堂堂。

    但得尘劳尽,居然大觉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901KB,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