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仲景医话
编号:11337839
《伤寒论》的科学内涵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64期
《伤寒论》是由症状到方证到六经的科学总结,症状方证是解读六经的主要依据,方证是中医治病取效的最主要依据
     上世纪初,章太炎曾说过:“近世多信西医术,以汉医为巫,如其徵效,则汉医反胜。”这种现象,至今仍是,许多病西医不能治来找中医,中医治好病,却说中医不科学。究其原因,乃一些人没有弄清中医科学的内涵,往往一叶障目。近治愈眩晕一例感触颇深:10月17日,82岁老妪患起则头眩,到某大医院急诊,查CT、B超、心电图等未见异常,而静脉输入丹参等药,同时给服多种中成药、西药,花去二千多元,得到的结果是起则扑地,头破血流,无奈找中医诊治,我仅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判定为苓桂术甘汤方证,给服一剂效,三剂愈。此事引人深思,深感是有关《伤寒论》的科学内涵值得探讨。

    《伤寒论》是由症状到方证到六经的科学总结

    经方家胡希恕先生认为:经方的六经理论源于疾病所反应出的症状,症状定义为:“人若有了病,就常有自觉和他觉的一些异于健康时的现象反应出来,对于这种异于健康时的现象,即称之为症状,例如头痛、腹痛、眩晕、呕吐、发热、恶寒、脉浮、脉数、舌苔白、舌苔黄……”即症状包括了患者自身感到的异常及医者所察觉到的异常。中医历来重视症状研究,如《灵枢·外揣》:“司外揣内,司内揣外”,其涵义是体内一切变化,通过内外相袭的整体性规律,必然有相应的征象显露于人体内外。《丹溪心法·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记载:“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说明治病要重视观察患病后反应出的症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3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