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010950
请盯紧商场门口的“公示栏”
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23日 《健康时报》 2006.03.23
     “苏丹红事件当时就是我们从英国标准署的网站上发现的。”

    对“柠檬黄、日落黄”发布“食品安全1号风险预警”的是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协调办公室,作为这一机构的负责人之一,唐云华在介绍她和同事们的工作时,不无自豪地这样说。

    食品安全办目前和香港、澳门、内地各大城市相关部门都有风险信息之间的交流,同时还对国际上十几个国家的42个网站及国内49家网站进行监测,“这些网站都是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官方网站,我们每周都会汇总一次上面公布的召回信息。”

    食品安全办下设了一个食品安全监测中心,中心有一支13人的队伍,全部是硕士以上学历,他们的工作就是每天监控上面提到的那些网站,对各国食品安全中的有害因素进行分析、统计。到了一定时候,就会看出来哪个因素比较冒尖,再结合国内的情况,如果两个峰值重合,就可以认定为当前危害的主要因素。

    “以‘1号风险预警’为例,就是中心对42家网站收集到的1800多条信息进行了分析、比对后发现,由于色素超标被召回的食品占了7.35%,然后采集国内相关信息,发现北京市去年下架的1141批次的食品,有348个批次是因为柠檬黄、日落黄等色素不合格,占了30.5%,成为影响本市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才发出了‘预警’。”

    该办公室自2003年年底成立以来,一直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食品安全进行监测,将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外发布“消费警示”,并公示监测结果。而3月14日发布的今年第1次公示中(即“1号”),“消费警示”则被改称为“风险预警”。唐云华解释说,之所以进行这样的修正,是因为过去将此类信息的公示称为“消费警示”不够规范,改了称谓才与国际接轨。

    “刚开始搞这种风险预警,老百姓的心理要有个接受的过程。起初消费者看了之后可能会觉得:我以后不能吃添加色素的食品了,然而随着我们这项制度的规范化,大家就会客观冷静地对待这些信息。”唐云华说。

    唐云华介绍,对国际国内的食品安全信息不断地监测,风险预警有可能会实现定期发布。但如果是突发事件,比如苏丹红,就只能不定期地发布。“风险预警”传达给消费者的发布渠道,主要是通过北京市各报刊媒体。另外,中小型商场超市门口和社区附近都设有公示栏,这个信息会被从报纸上剪下来贴上去,“消费者可以监督。”,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