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动态信息 > 热点关注 > 热点报道 > 非典型性肺炎 > 中医药治疗
编号:10181443
非典型肺炎中医病因病机治则述要
http://www.100md.com 2003年5月2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49期
     非典为瘟疫,传染性强,传变速。初在卫气,迅速犯肺。病性属实证,病机以热毒、瘀毒、湿毒为关键,而毒邪贯穿始终。治疗以解毒祛邪为主,祛邪务早,祛邪务尽。以祛邪为第一要务。

    治疗总的原则是:除热务尽,毒炎并治;开畅肺气,下不厌早;预防截断,发于机先;多期重叠,抓住主症;多脏受累,谨防突变;多种剂型,综合施治;中西合璧,优势互补。

    非典既非“冬温”,亦非“春温”,当属“瘟疫”,是感受疫疠之毒邪而发生的急性热病。其特点为:发病急剧,病情险恶,传染性强,人群易感而引起流行。有别于四时温病。

    一、病因与发病

    病因是疫疠之毒,或称“戾气”、“疫气”、“疠气”、“杂气”,是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因子(现在研究是变异的冠状病毒),不是气候异常而致病的“六淫”之邪。从目前该病流行情况来看,气候炎热的越南、新加坡,气候寒冷的加拿大,潮湿的爱尔兰、英国,太平洋两岸的美国和中国几乎都在同一时段发病,因此,从寒热燥湿气候变化异常来寻找病因,显然行不通。吴又可在《瘟疫论》中说“瘟疫之为病……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并不是“非其时有其气,春应温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秋应该而反大热,冬应寒而大温”所致,而“疫者,感天地之异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阐明了疫疠之邪有别于“六淫”之邪。
, 百拇医药
    从哲学观点看,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基础,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相同条件下,有的染病,有的不染病。这是内因决定的。《素问·刺法论》说:“黄帝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歧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当人体正气旺盛,抗邪能力强时,邪气就不容易侵犯机体。另一方面,“正气存内”的前提是邪气不入侵而损伤正气。为了保持正气不受邪侵,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其毒气,比如戴口罩、穿隔离衣等以避免疫毒从口鼻而入,即避其毒气的方法。“天牝”即是鼻孔,将毒邪隔拒于外,即“复得其往”。疫毒不能侵入体内,就不能损伤正气,就可以达到“正气存内”的目的。《素问·评热论病》也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侵入机体,就会损伤正气,故“其气必虚”;而正气虚弱又容易招致邪气的侵犯,导致疾病发生。《素问·经脉别论篇》说“当是之时,勇者气行而已,怯者则著而为病”,此处“勇”还可以理解为勇敢、无所畏惧;“怯”还可以理解为胆怯。联系“气出于脑”,也是振作精神,没有恐惧之意。《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也说明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是保持“正气存内”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的医务工作者本来体质很好,短时间内接触大量毒素,损伤“正气”,加上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也会损伤“正气”,现代医学认为心理因素也会造成免疫功能紊乱,导致抵抗力下降,故而有较多的医务工作人员发病。而同样条件下有些人未被传染,与加强防护及调整心理状态有一定关系。总而言之,发病与否,取决于外邪的强弱和正气的盛衰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
, 百拇医药
    二、病机

    (一)发热期病机为:疫毒侵肺,湿遏热阻。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为主,或恶寒,咳嗽少痰,头疼,周身酸痛,气短乏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而腻。脉数或滑数。

    瘟疫热毒之邪夹湿,自口鼻或皮毛而侵入,首先犯肺袭卫,致卫气闭郁,肺失宣降,出现发热甚或高热、恶寒甚或寒战、咳嗽。湿遏热阻,经脉不利而出现周身酸痛,气短乏力。

    (二)喘憋期病机为:气虚血瘀,湿毒壅肺。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喘憋汗出,或咳嗽频繁,口唇紫绀,或有发热,困倦乏力,不思饮食,舌暗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

    瘟疫之毒,为剽悍之邪,传变迅速,热毒损伤络脉致瘀血阻络,血脉不通,形成瘀毒。“血不行则化为水”,水湿停滞于肺,壅塞肺络,损伤肺气,故而出现胸闷气短、喘憋、汗出或者咳嗽频繁等症状。热毒致瘀,瘀毒致湿,内湿与外湿合邪,形成湿毒。热毒、瘀毒、湿毒壅阻肺窍,气机内闭,是本期的病机关键。联系西医病理,呼吸道遭受空气飞沫中的病毒感染后,向下蔓延累及肺脏而引起炎症,表现为支气管黏膜变性坏死,脱落而形成溃疡和增生,细支气管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充血、水肿和肺间质水肿,引起局部和广泛的肺不张,肺泡壁坏死、肺间质单核细胞浸润。都可以与热毒、湿毒、瘀毒联系起来考虑。总的来说,本期病机特点邪实为本,气虚为标。
, http://www.100md.com
    (三)恢复期病机为:肺脾气虚,心血耗损。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动则尤甚,体倦神疲,心悸汗出,腹胀纳呆,时有咳嗽,便溏,舌淡暗,苔白或腻,脉细数或细弱。

    瘟疫之毒犯肺,经过前期治疗,邪去正虚,肺气虚则胸闷气短,动则尤甚,脾胃虚则腹胀、纳呆、便溏,心血耗损则心悸汗出,体倦神怠。

    三、治则

    非典是疫毒引起的急性热病,毒邪贯穿本病始终,热毒、瘀毒、湿毒是其病机关键。因此,治疗原则以解毒祛邪为主。邪去则正安,邪去则正复,治疗越早越好。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早期清热解毒,化湿透邪,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如治疗及时,可阻断病情向重症发展而直接进入恢复期。

    中期肺部实邪充滞,热毒、瘀毒、湿毒壅阻肺络,气机闭塞,因实致虚,益气化瘀,利湿解毒。实邪去则肺络通,肺窍开,气之升降复常,气虚自能恢复。

    后期肺脾气虚,心血耗损,重在健脾和胃。脾升胃降,中气得复,心血自生。

    多数病例显示患者腻苔始终存在。因此,亦应重视“湿”邪。而温补之品当慎用,以防敛邪。正如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所说:“有邪不除,淹淹日久,必至尪赢,庸医望之,辄用补剂。殊不知无邪不病。邪气去,正气得通,何患于虚之不复也。今投补剂,邪气益固,正气日郁。转郁转热,转热转瘦,转瘦转补,转补转郁,循环不已,乃至骨立而毙。”(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周平安),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呼吸内科 > 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