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126216
中医药退热方法种种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月3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895期
     近年来,热症、急症的研究已成为中医科研与临床的热点,中医治疗热症、急症已具有明显的潜在优势。中医在保留传统的丸、散、膏、丹、煎剂等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先进工艺,已制成多种既能反映中医辨证施治特点,又保留中医理法特色,且疗效较好的新制剂,扩大了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退热

    目前口服给药退热治疗热症、急症仍多采用溶剂、合剂、糖剂、冲剂、滴丸、片剂等。汤剂为一种速效剂型,中医有“欲速用汤,稍缓用散,甚缓用丸”之说。有报道用柴胡口服液治疗外感发热100例,并与柴胡注射液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柴胡口服液退热效果优于柴胡注射液。

    针剂注射退热

    本法是治疗高热急症的首选给药途径,尤其是静脉推注或滴注,其生物利用率高、显效快。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清气凉营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剂等都已显示出较好的疗效。

    直肠给药退热

    主要依赖药物溶于直肠分泌液中,吸收的药物约有50%~70%经过直肠中、下静脉和肛静脉,从而避免“肝脏首过消除效应”,且避免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不受消化道诸多因素的影响,吸收较快,维持时间较长。据研究,直肠给药比口服吸收要快,其吸收总量和生物利用率也较口服为高,与静脉给药效果相当,却有不需注射的优点。近年相关报道较多,疗效可靠。

    中药滴鼻退热

    鼻腔给药可避免胃肠消化液和肝脏对药物的破坏作用,生物利用率高,药物吸收快,作用强,使用方便。国内有人报道用自拟方制成的滴鼻剂滴鼻治疗小儿外感发热51例,总有效率为86.3%。

    舌下给药退热

    利用药物能从舌下黏膜吸收,而后分布于全身的一种给药方法。常见剂型有舌下薄膜、含片等。

    敷脐退热

    传统针灸学中,脐部即神阙穴,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药物通过脐部进入人体,可由经络循行速达病所,起到疏通经络、调达脏腑、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之目的。现代医学认为,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容易穿透并弥散而被吸收。

    药敷穴位退热

    药敷穴位退热起到经络调理和药物调理的双重作用,常见穴位除神阙穴处,尚有劳宫、涌泉、合谷等,并可根据辨证取穴。

    雾化吸入退热

    药物经雾化吸入后。被肺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到全身发挥作用。因其显效较快,故也可作为治疗热症急症的一种方法。, http://www.100md.com(施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