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2543659
第八章 病性辨证.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33kb)。

    第八章 病性辨证

    病性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各种症状体征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性质作出概括判断的辨证方法。

    病性是病理改变的性质,即病变的本质属性;是导致疾病当前证候本质性原因,因而有时也称为"病因" ,即"审症求因"和病性辨证;但和发病学的原始因素的"病因" ,概念不同,二者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有区别是:

    病因学所说的病因(六淫、七情、饮食、劳倦、外伤),重在论述原始致病因素(发病条件)的致病作用。

    辨证学所确定的病因(内风、气滞),主要是对当前病变本质所作的结论。

    如感受寒邪常见寒证,但亦可出现热证的结果。也就是说,原始病因可出现不同的结果。

    病因学所说的病因与辨证学所说的病因之间的关系。此为本节学习的难点。

    【目的要求】

    1.掌握六淫辨证的概念 、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熟悉七情辨证、饮食劳伤及外伤证的临床表现。

    3.了解六淫、疫疠各证的常见证名以及各证间的关系。

    4.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病因分析。

    5.掌握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6.掌握血虚证、血热证、血瘀证、血寒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7.掌握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8.掌握津液不足证、水肿、痰证、饮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重点与疑难点】

    (一)重点:

    1.六淫各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的要点。

    2.气病、血病、气血同病、津液不足及水肿、痰饮各类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二)疑难点:

    1.瘀血及痰证的表现。

    2.如何正确理解水、湿、痰、饮在形质、流动性、证候表现上的异同,以及四者之间的关系。

    【学习时数】 6学时

    【概念辨析】

    1.六淫证候的发病特点。

    2.风、寒、暑、湿、燥、火及疫疠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3.七情证候、饮食劳伤及外伤证的常见症状。

    4.气病辨证:气虚、气陷、气脱、气滞、气逆、1.气滞证与食滞证

    2.气闭证与气脱证

    3.血热证与温病血分证

    4.气随血脱证与气不摄血证

    5.血寒证与血瘀证

    第一节 辨六淫证候

    辨六淫证候是根据病人所表现的症状、体征对照六淫的致病特点,通过分析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中是否存在着六淫证候。

    一、风淫证

    1、基本特点

    (1)风为阳邪、轻扬升散、善行数变,而为百病(外感病)之长

    (2)显症来去迅速、游连不定、动摇多变,而以外扰上达为主

    (3)传变多易卒感即发,内外相引,错杂相兼。

    2.概念:感受外界风邪(及风毒)所出现的符合 "风"性特征的证候。

    3.病因:六淫之"风"(包括某些生物性致病因素,即风毒。

    4.临床表现:

    * 汗出恶风、脉浮(太阳中风);

    * 皮肤瘙痒、丘疹(风毒袭表);

    * 口眼歪斜,麻木不仁(风中经络);

    * 肢体抽搐,关节游走作痛(风痹)等

    5. 常见证名:风邪袭表证、风客肌肤证、风邪犯肺证、风水相搏证、风邪中络证、风毒窜络证等。

    外感风邪及风毒,新病突起,符合痒、麻、动、抽等风邪致病的证候特点。同时应熟悉外风证与内风证在概念、成因、证候表现上的异同及外风与寒、热、火、湿、痰、水、毒等邪兼并为病的名称,如风寒、风热等。

    在临床上,因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而出现上述症状,与外界风邪无关,称之为"内风",将在脏腑辨证中详述,不属本章范畴。

    二、寒淫证 (外寒证)

    1、基本特点:

    (1)寒为阴邪,凝闭收引,清冷下趋。

    (2)显症拘紧,沉静,清稀,暗淡

    (3)传变比较单纯,易动水饮,易伤阳气,多在气分

    2.寒淫证实寒之伤寒、中寒、虚寒的鉴别:

    (1)概念不同

    ? 伤寒证--指寒邪外袭肌表,阻遏卫阳所表现的实寒证。

    ? 中寒证--指寒邪直中脏腑、气血,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所表现的里实寒证。

    ? 虚寒证(内)--指机体阳气不足,温煦无力所表现的里虚寒证。

    (2)病因、病位不同

    伤寒证 淋雨露宿 肌表、太阳

    严寒

    中寒证 饮食生冷 肺胃肝心胞宫

    虚寒证 体内阳气不足或机能减退 心脾肾胞宫

    (3)证候表现不同

    * 伤寒证--新起恶寒、头身疼痛、肢厥、无汗、苔白脉浮紧。

    * 中寒证--脘腹冷痛、泄泻...... 等。

    * 虚寒证--畏寒喜暖,四肢不温......等

    (4)病机不同

    * 伤寒证者,卫阳被郁,肌肤失温;

    * 中寒证者,阳气受损,气机被遏;

    * 虚寒证者,阳虚失温所致。

    寒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证候,只有分清其类型以及各类之异同,才能把握其不同的治法,再者,应注意分清中寒与虚寒,因其性质相同,然而其程度不同,前者急而后者缓,前者宜"寒者热之",后者则"阴病治阳"。尤其是阳虚之结果即是亡阳证。

    三、暑淫证 (暑证)

    1、基本特点:

    暑为阳邪、其性火热,最易耗气伤津。心主火,暑邪亦属火,极易内传,伤及心营。 暑必夹湿,常与湿邪相合为病。

    2.临床表现:

    ? 暑热耗气伤津:恶热,汗出,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

    ? 暑闭气机:胸闷腹痛,呕恶,无汗;

    ? 暑闭心神:神昏、惊厥。

    四、湿淫证(外湿证、内湿证)

    1、基本特点:

    * 湿为阴邪,最易损伤人之阳气。

    * 脾喜燥而恶湿,湿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脾阳。

    * 湿邪易阻碍气机运行,其性重浊,粘滞不爽,病多缠绵难愈。

    * 湿性趋下,病多见下部症状。

    * 湿性弥漫,致病范围广泛,且易与它邪合病,如暑湿,寒湿,风湿等。

    2.临床表现:

    * 面色晦暗--湿浊上泛面部;

    * 头重如裹--湿邪在头,清阳被困;

    * 胸闷脘痞、纳呆、恶心呕吐--湿在胸脘;

    * 大便稀溏--湿邪困脾,脾失健运;

    * 小便混浊、妇女带下量多--湿浊下注膀胱、胞宫;

    * 苔滑腻,脉濡缓--湿证之舌脉;

    * 关节肿痛、沉重,屈伸不利--湿注关节。

    湿邪所致的病证较多,且病情复杂,部位广泛,缠绵难愈。其重要病机是气机被遏,阳气受损,其主要治法是利其小便,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五、燥淫证 (外燥证)

    1、基本特点:

    燥邪为秋令之气,发病多在秋季,肺与秋令相应,且喜润恶燥,故燥邪每多伤肺。

    燥甚则干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33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