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药品研究 > 信息
编号:12125676
从民间偏方到国家二类新药 ——哈医大血液学专家谈“以毒攻毒”的砒霜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609期
     新闻背景

    今年9月中下旬,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教授张亭栋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屠呦呦共同获得了葛兰素史克(GSK)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在颁奖仪式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这样评价张亭栋:“三氧化二砷,堪称中国过去一个世纪最重要的一项来自中药的药物发现。在以个体科研小组模式研究中药抗癌的过程中,张亭栋是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治疗作用的主要发现者。”张教授的获奖,让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到神奇的中药砒霜上。

    砒霜曾令人谈之色变

    砒霜在中国古代的诸多毒药中,恐怕应排在头一号了。作为传统中药的一种,砒霜毒性之大、之凶险世人皆知。古代传奇小说中谋财害命者,多半会选用这一味声名狼藉的药物。久而久之,令人们谈砒霜而色变。

    “其实,每种事物都有其多面性、多样性,不可以偏赅全,因噎废食。就砒霜来讲,绝非一无是处;相反,用其有效成分制成的注射液,对扼杀‘血癌’和各种恶性肿瘤还有着意想不到的奇效呢。”黑龙江省著名血液病学家、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哈医大一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血液科主任周晋教授这样评价说。
, 百拇医药
    他介绍,砒霜是砒石经升华而得的精制品,外观为白色粉末,无臭、无味,能溶于水、乙醇及酸碱类,加热则升散而发蒜臭,其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或亚砷酸。《开宝本草》和《玉楸药解》中称其“味苦酸,有毒”、“辛,热,大毒”,认为其毒性比砒石更剧。历代医家启用砒霜时,均慎之又慎。

    尽管砒霜毒性无比,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我国医学家却发现它“以毒攻毒”的药效。中医本草典籍记载:“砒霜入药可蚀疮祛腐、杀虫枯痔、除痰截疟,止痔疮、瘰疬、痈疽恶疮、癣疮、寒痰哮喘、疟疾。”同样,古希腊的医学书籍对砒霜亦有记载。19世纪曾有一位西方学者用1%的亚砷酸钾溶液口服治疗白血病,这大概算是西医现代肿瘤化疗的萌芽吧。

    民间偏方背后的玄机

    那么,哈医大一院的专家在传承祖国医学的基础上,又是怎样发掘出砒霜新的功效,将它率先应用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呢?
, 百拇医药
    周晋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1971年晚秋,黑龙江省肿瘤防治办公室接到反映:本省林甸县民主公社卫生院采用有毒药物医治恶性肿瘤,因效果很好引得众多患者前往求治。当时全省卫生系统正在进行挖掘、收集、整理抗癌中药及民间验方、秘方的工作。得知这一消息,时任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长、原哈医大一院中医科主任张亭栋被任命为专家组组长,带队“采风探秘”,了解实情。

    果然,此地乡间一位老中医有个秘方,是用中药砒霜、轻粉、蟾蜍等几味剧毒之物配制的,最初用来下药捻治鼠疮——淋巴腺结核,后来被改成针剂肌肉注射攻治各种癌症。这个方剂尽管有效,但因毒性太大,慢慢被弃之不用了。

    张教授是个地道的西医大夫,20世纪60年代掀起“西学中”热潮,使他成为黑土地上首批中西医结合专家。从乡下考察回来后,他很想在“血癌”上打开缺口。为此,他将原方分成两组做体外抑瘤试验,一组由砒霜、轻粉组成,另一组由砒霜、蟾蜍组成,分别制成水针剂。观察发现,两组药物都有效,但前一组连续用药常有蛋白尿,说明对肾脏有损害,因为轻粉是汞剂,影响肾功能,所以去掉了轻粉。
, http://www.100md.com
    而后一组药物注射后会使血压立即升高,病人头痛剧烈,显然是蟾蜍在“捣乱”,故而将其除名。单一留下砒霜,仍有显著作用。在已故朝鲜族药剂师韩太云的帮助下,张亭栋大胆创新,将砒霜提纯,最终精制成“亚砷酸注射液”。

    值得回忆的是,1974年,22岁的女工董秀芝成为亚砷酸注射液的早期受益者之一。当年已怀有7个月身孕的她,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所击倒:口腔出血,鼻子出血,连尿里都是血,皮肤色如白纸。送到哈医大一院后,被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入院第二天孩子就流产了。但她在静点该药4个月后出现了奇迹。连身都不能翻的小董竟慢慢站了起来,并能下地行走了。同年底,小董出院回家,按医嘱吃药、点滴、复查。1976年她再次怀孕并生下一个男孩,1979年重返工作岗位。到现在一直安然无恙。

    目前,亚砷酸注射液已成为哈医大一院临床一线药物。迄今为止,这家医院的血液科已收治来自全国30余个省份M3型白血病患者5000余例,完全缓解率高达91%以上。在对244例病人长期随访中,有126例已存活5年以上,其中有近1∕3已存活10年以上。
, 百拇医药
    古老中医学又放新光彩

    亚砷酸为何这样神奇?为什么能让恶性肿瘤“缴械投降”?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血液研究所王振义、陈竺两位院士联合哈医大一院分别从临床观察和机理探秘中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结果发现砷剂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有诱导分化作用,并使癌细胞凋亡——即使其走向程序化死亡的“自杀”之路。世界著名的《血液》杂志发表了由陈竺和张亭栋撰写的论文,并在封面刊登了通过DNA染色观察治疗前后对比的骨髓论文附图。该杂志评价说:“这是篇创造性论文,首次发现氧化砷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科研结论,是继维甲酸之后,中国学者在本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世界驰名的《科学》杂志也以“古老的中医学又放出新的光彩”为题予以报道。

    1996年12月,在美国奥兰多城召开的国际血液病学术大会上,与会者逾万人。陈竺院士代表课题组宣读论文,题目是《三氧化二砷诱导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空前关注和极大兴趣。美国纽约西奈山医院肿瘤实验室主任维斯曼教授称赞说:“那么毒的药物竟敢注入血液中,这说明中国人胆量大;而胆大不是蛮干,胆大来自聪明、来自见识、来自科学。”

    至此,源自民间中药偏方并完成华丽转身的砷制剂,终于在“血癌”攻坚之路上脱颖而出,被视为“在国际血液学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1999年,亚砷酸注射液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专利期限为20年;同年下半年,该药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二类新药。2000年9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在经过验证后亦批准了亚砷酸的临床应用。, 百拇医药(衣晓峰 通讯员 施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