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666569
论寒温统一
http://www.100md.com 2008年9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999期
     外感病学,是研究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其防治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一个统一、完整、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寒温之分,不仅严重影响了外感病学的自身发展,还冲击着中医学的理论根基,使比较全面、系统、严密的中医理论,在伤寒与温病中,经常处于互相矛盾、难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结束寒温分离对中医事业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实现伤寒与温病的合二为一,建立一个统一、完整、开放的外感病学体系,不仅能为其自身的进一步充实、完善提供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也有利于外感病学全面、系统地发展。

    六淫之邪的致病特点以及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特殊性与复杂性,是寒温统一的基础

    1.六淫之邪的致病特点

    六淫之邪除具有“首先袭表”、“与季节、环境有关”、“发病急、变化快,若与疫疠之邪相杂为患,则又兼具传染性、流行性”外,还有“可单独或夹杂为病”、“在病程中可互相转化”的致病特点。
, http://www.100md.com
    2.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特殊性与复杂性

    ⑴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外感病,虽病位与病性不同、证型与表现各异,但均由六淫(包括疫疠)之邪侵袭所致,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而言,邪从皮毛而入者,易涉经络、关节;邪从鼻入者,易涉清窍与肺、并旁及心(包)营;邪从口入者,易涉肠胃与脾、并旁及肝胆;邪从其它途径而入者,病多迁延难愈。外邪侵犯人体后,基本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的规律发展。

    ⑵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由于致病邪气与生活环境不同,人体禀赋强弱有别,治疗是否及时与恰当各异,其发生发展变化又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如暑邪为病,即使是初期,也较少出现表证而径见暑热蒸灼之里证,但与阴浊之邪相杂为患,则易引发表证。虽冬春时节,但在高温的环境下作业,也可中暑;虽夏秋时节,但因贪凉、近冷,也可伤寒。阳盛之体,虽阴浊之邪为患,也易化热、化燥;阴盛之体,虽阳热之邪为患,也易化寒、生湿等。
, 百拇医药
    摆脱伤寒与温病的束缚,是实现寒温统一的前提

    《伤寒论》偏重于风寒之邪为病,且易伤阳的论述,用六经辨证;温病学侧重于温热之邪为病,且易伤阴的阐发,用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两种辨证论治体系,各具明显的针对性与局限性。因此,要把温病中的燥热犯肺、热陷心包等证纳入六经体系,或将伤寒中的脾虚寒湿阻滞、湿热发黄等证纳入卫气营血与三焦体系,就会破坏病至太阴为“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病至三阴为里虚寒与病至气分为但热不寒、病至下焦为肝肾阴虚等理论基础。此外,《伤寒论》将半表半里证置于里证之后,而《温病学》则将半表半里证,或与里证不分、或与表里同病混为一谈,既有悖中医理论,又不符临床,同时也难圆外感病由浅入深之说。至于“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这种一清到底的方法,更不能作为全面指导外感病的治疗原则。

    建立一个统一、完整、开放的外感病辨证论治体系,是实现寒温统一的关键
, 百拇医药
    1.外感病的辨证

    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可分为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包括正盛邪实与正气亏虚),即三个层次,表、半表半里、里,四个阶段,初期至病变开始阶段、前期至病变发展阶段、中期至病变深重阶段、后期至病变恢复阶段。其辨证的重点在于:首分表里、次辨寒热、后定虚实。

    ⑴首分表里,确定病变部位:一是确定病变的表里病位,即表、半表半里、里三个不同的表里病位;二是确定病变的具体病位,即清窍、脏腑、经络关节等各种不同的具体病位。外感病虽纷繁复杂,但仍有规律可循。其中,表证为发热与恶寒并见;半表半里证为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里证则但发热而不恶寒、或但恶寒而不发热、或既不发热也无恶寒。分表里既是辨别表里病位的方法,也是了解病变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

    ⑵次辨寒热、后定虚实,判断病变性质:辨寒热既是确定病变寒热属性的方法,又是分辨感邪性质、表里病位、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六淫之邪,大抵可分为阴浊与阳热之邪两类。其中,阴浊之邪、或阴浊与阳热之邪相杂而以阴浊之邪为主所致者,多见恶寒重、发热轻的表寒与半表半里偏寒的表现,若病邪深入、或进一步损伤人体的阳气,则出现但恶寒、不发热的里寒与里虚寒的表现;阳热之邪、或阳热与阴浊之邪相杂而以阳热之邪为主所致者,多见发热重、恶寒轻的表热与半表半里偏热的表现,若病邪深入、或进一步损伤人体的阴液,则出现但发热、不恶寒的里热与里虚热的表现。对于既不发热也无恶寒之里证,或虽有寒热并见之表证与寒热往来之半表半里证,但仅凭寒热表现又不能确定其寒热属性时,须结合渴与不渴,是否喜饮,喜冷饮、热饮,有无咽干、口燥,痰涎的稠稀,大便的软硬,小便的颜色,以及舌脉等予以判别。定虚实,既是判断病变虚实属性的方法,也是了解邪正消长变化的重要依据。在明确病位与寒热属性后,还须进一步分析脏腑阴阳气血的盈亏。一般说来,外感病的初、前、中期,为正盛邪实阶段,以正邪斗争比较激烈的亢奋表现为主,其性属实、或虚实夹杂而以邪实表现为主;外感病的后期,为正衰邪微、病变渐趋恢复阶段,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的表现为主,其性属虚、或虚实夹杂而以正虚表现为主。
, 百拇医药
    这样,就能明确病变的部位(表里病位与具体病位),判断病变的性质(寒热属性与虚实属性),了解证候特点、发展趋势、邪正消长变化等,进而指导临证立法与处方用药。

    2.外感病的治疗

    外感病是由四时六淫(包括疫疠)之邪侵袭所引发的疾病,其治疗当以驱邪为第一要务,并根据感受邪气性质等的不同,须始终顾护人体的正气,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具体治法包括汗、和、清、吐、下、消、温、补等。

    寒温统一,有利于外感病学全面、系统地发展

    寒温统一,不仅能全面、客观地阐释六淫之邪的致病特点,以及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特殊性与复杂性,消除门户之见,解决一些长期困扰中医学的理论难题,纠正某些过于牵强、脱离实际、将错就错的观点,避免过多不必要的重复,为外感病学的进一步充实、完善提供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而且能正确地处理继承与发展的辨证关系。, 百拇医药(李永清 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