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11276
情志活动与五脏调控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1月1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31期
     □ 郑洪新 辽宁中医药大学

    情志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归属于“神”的范畴。从整体观念出发,掌握情志活动的内涵及其五脏调控关系非常必要。

    情志活动的相关概念

    “七情”是情志活动的总称,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是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作出的不同情志反应。七情分属于五脏,称为“五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1.情志与“情绪”、“情感”

    中医学“情志”概念类似于现代心理学的“情绪”、“情感”。在心理学中,情绪是指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因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暂时性的比较明显的情感,如愤怒、恐惧、欢喜、悲伤等。情感是指人在自己已形成的思想意识(包括需要、态度、观念、信念、习惯等)支配下,对当前面临的事物的切身体验或反映。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短暂性,而情感大多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具有较强的深刻性和稳定性。显然,情感比情绪更具有稳定性,更能体现人的一般心理状态。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学的研究情志活动“以人为本”,既注意到情绪的情景性、激动性和短暂性,更加注重从“生物人”到“自然人”到“社会人”的社会属性。因此,情志学说兼容“情绪”、“情感”的概念,在“神”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支配下,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2.情志与神志

    中医学认为,针对人体而言,“神”即神明,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亦指人的神志活动,包括对一切生理活动协调控制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神志活动与情志活动不同,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决断、情感、想象等内容,情志活动则主要指七情的变化。但情志活动属于神志活动范畴。神的活动主要体现在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方面;而情志活动主要体现在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方面。

    3.情志活动与情感智商

    彼得·塞拉维在解释情感智商的内涵时将其扩大为五大类:第一,认知自己的情绪;第二,妥善管理情绪;第三,自我激励;第四,认知他人的情绪;第五,人际关系的管理。情感智商主要是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承受外界压力,不断激励自己和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这与中医学所说的“情志调节”非常近似。
, 百拇医药
    中医学的情志学说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老子《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情志调节,就是要做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才能喜怒有节、无恚无嗔、合情合理、气和志达。情志调节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特点。喜、怒、悲(忧)、思、恐是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所作出的不同反应。基于中国古代哲学五行学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原理,喜、怒、悲(忧)、思、恐之间相互制约,“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临床应用此理可以激发患者产生有利的情志活动,“以情制情”,调整其有害的情志异常。

    情志活动与五脏调控机制

    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在于五脏,情志发生于五脏,因外界刺激通过五脏的功能而表现出各种变化。在五脏之中,心(脑)主宰情志活动,尤为重要。

    1.心(脑)主宰情志活动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阐明心主宰生命活动及其最高级形式精神活动,故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素问·八正神明论》说:“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神不可测度,但却是生命活动的存在,由心去感悟,由志而表现。
, 百拇医药
    《内经》中脑的地位很重要,《素问·刺禁论》说:“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后世《本草纲目》辛夷条下提出:“脑为元神之府”。但受中国传统文化“心之官则思”的影响,中医学在讨论神的活动、情志活动时,仍然以“心”为主。

    张介宾《类经》说:“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赅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人的神志活动为心所主,情志活动亦为心所主。

    根据中医学的整体观、系统观,笔者认为,《医学入门》所指“神明之心”即脑,从这个意义上说,心脑共主神明,心脑同主情志。《类经》说:“情志所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因,则无不从心而发。”情志太过不及,伤及人体,皆与心脑有关。故在干预情志病变时,当心脑并调、心脑并治。

    2.情志活动分属五脏

    根据中医学“形神合一”理论,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情志活动依赖于五脏精气血的充盈和阴阳平衡,五脏所藏的生命物质如水谷之精气、血气等是神的活动的基本物质,故《灵枢·平人绝谷篇》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营卫生会》曰:“血气者,人之神”。

    五行学说认为,情志活动与五脏关系的一般规律是:总属于心(脑),分属五脏。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恐。因此,在异常情况下,喜乐过极则伤心,愤怒郁怒则伤肝,思虑过度则伤脾,忧愁悲哀则伤肺,恐惧过度则伤肾。

    从中医学的辩证思维出发,情志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生命活动,并非绝对一一对应于五脏。如《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说明脏腑的气血虚实等不同,可以出现非本脏所属的情志变化。因此,系统、全面地理解情志活动与五脏关系,才能正确指导中医学的临床实践,进行准确地辨证论治。,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