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传染科 > 病毒性肝炎
编号:183870
病毒性肝炎的降酶法
http://www.100md.com 2002年7月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777期
    转氨酶(ALT)升高是肝细胞损害的重要标志,在病毒性肝炎病变中极为常见。降低ALT是肝炎治疗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稳定ALT在正常范围还被认为是临床治愈的客观指征之一。中医药对降低ALT有较好的效果,临床常用的方法如下:

    一、清泄湿热法

    适用于肝胆湿热证伴ALT升高者。本证多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临证可见:黄疸或无黄疽,口苦而粘,小便黄赤,大便溏而不爽,舌苔腻或黄腻,脉弦滑。湿与热相合,存在有主次轻重情况,即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临证时可依据大便与舌苔的情况加以辨别。清除湿热有两种方法,即清利与清泄,多选用龙胆草、黄芩、大黄、茵陈、泽泻、虎杖、土茯苓、垂盆草等,其中,垂盆草的降酶效果较为突出,但停药后反跳率较高。临床使用时要注意,这些药物均有苦寒败胃、碍于纳运之弊,对肝脏损伤的修复有一定影响,故用药时一定要注意病人的胃纳与大便情况,视病情及时减量或停药,并可辅以健脾和胃治疗。
, 百拇医药
    二、活血化瘀法

    适用于瘀血阻络证伴ALT升高者。本证多见于慢性迁延性肝炎,临证可见:胁肋隐痛或刺痛,面色晦暗,舌质暗,舌边有瘀点或瘀斑,脉沉涩。由于肝炎病程长,其间往往因肝郁、湿阻、气血亏虚等而致血行不畅,即所谓“久病入络”,所以血脉瘀阻是肝炎的必然病变,活血化瘀法当贯穿于本病治疗始终。活血化瘀可以改善肝脏微循环,增加肝细胞的营养和氧气的供给,从而有助于纠正肝脏的病变和ALT的异常。临床常选用丹参、郁金、桃仁、三七、丹皮、赤芍等,其中尤以三七的降酶作用明显。

    三、补虚扶正法

    适用于虚证伴ALT升高者。慢性肝炎患者多呈有虚象,临床多见脾气亏虚和肝肾不足,此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征象相符。脾气亏虚临证可见:面色萎黄,纳差,便溏,倦怠乏力,舌质淡,脉沉无力。治疗当益气健脾,常选用黄芪、人参、党参、白术、茯苓、绞股蓝等。肝肾不足临证可见:头昏眼花,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或剥,脉细无力。治疗当滋补肝肾,常选用熟地、枸杞子、黄精、女贞子、旱莲草、五味子、桑寄生等。实验证实,补虚类药物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抑制病毒,恢复肝功,间接降酶。其中,五味子降酶作用得到临床与实验研究的充分证实,其降酶的速度之快与幅度之大,非它药能及,为此临床甚至出现了滥用现象,即凡遇ALT升高者一律加用五味子。实际上,五味子仅对肝肾阴虚者适宜,故急性肝炎一般不用。
, 百拇医药
    此外,临床上还常用一些酸味药物如乌梅、山楂、白芍等进行降酶,因为实验研究证实,酸味药物能调节肝细胞周围的酸碱平衡,降低pH值,从而减少肝细胞内酯的渗出,起到降酶作用。

    ALT的升高仅是慢性肝炎复杂的病理变化的一个方面,因此,尽管降酶非常重要,但也只能作为肝炎治疗中的一个环节,所以降酶应该放在肝炎的整体治疗过程中去考虑,这就需要对肝炎进行整体辨证,因证立法,据法用药。治疗肝炎ALT升高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几条,只有导致ALT升高的内环境得以改善,ALT才有可能复常。为降酶而降酶,显然是舍本逐末,只能取效一时。

    临床上辨病用药也很重要,对一些经临床与实验证实了的、具有良好降酶作用的药物如五味子、垂盆草等,在治疗时均可加选用,但仍不可忽略整体辨证的前提,应充分考虑其自身的适应证,决不能过分依赖其降酶作用而不辨虚实寒热地盲目运用。总之,运用中医药降酶,必须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辨证论治,结合辨病用药的方法,如此方能真正改善降酶效果。, http://www.100md.com(朱 光)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